《战争》:本世纪最佳战争片,口碑炸裂!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摄像机变成武器:A24的《战争》如何撕开伊拉克伤疤
“把摄像机架到敌人家里去”——这个听起来像军事行动代号的主意,成了A24新片《战争》最刺骨的设定。导演亚历克斯·加兰让美国海豹突击队员直接住进伊拉克家庭,美其名曰”监视行动”,实则把战争最荒诞的日常摊开给你看。4月11日北美上映后,烂番茄94%的新鲜度和96%的爆米花指数双双炸裂,有媒体直接喊出”本世纪最好的战争片”,这可比当年《拆弹部队》拿奥斯卡时还猛。
记得《拯救大兵瑞恩》开场25分钟的血腥登陆吗?《战争》玩得更绝。没有恢弘的抢滩镜头,镜头就黏在那个被迫接纳美军的伊拉克家庭里。你能看见美国大兵在别人家客厅擦枪,孩子在餐桌写作业,主妇在厨房煮饭——所有日常声响都被随时可能爆发的交火声切成碎片。威尔·保尔特饰演的士官长有句台词:”我们在这保护他们,他们在这监视我们,到底谁才是囚犯?”这话从占领军嘴里说出来,讽刺得让人头皮发麻。
查尔斯·梅尔顿和约瑟夫·奎恩饰演的年轻士兵贡献了今年银幕上最令人窒息的表演。有个场景是梅尔顿在值夜哨时,发现监视器里的”可疑分子”其实是房主儿子偷偷约会女友。镜头在枪械瞄准镜和少年接吻的特写间来回切换,比任何爆破场面都更尖锐地揭示着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基特·康纳饰演的翻译官更绝,每次美军与房主对话时,他故意漏翻挑衅语句的小动作,把夹缝求生者的智慧演得入木三分。
比起《黑鹰坠落》的巷战美学或《敦刻尔克》的宏大叙事,《战争》的恐怖在于它的”非战场感”。最骇人的段落发生在看似平静的夜晚:士兵们围坐观看用无人机拍摄的”作战视频”,突然有人认出被炸毁的超市是上周才去采购过的地方。镜头这时切到冰箱上贴着同一家超市的优惠传单,那种毛骨悚然不是靠音效堆出来的,而是让你突然意识到——所谓战争,就是把别人生活变成自己的电子游戏。
当然有人会说这片子太”A24″了,把战争拍得像心理惊悚片。但看看2008年《拆弹部队》怎么用拆弹钳的金属声折磨观众神经的?好战争片从来不该让人舒服。《猎杀本·拉登》里漆黑的水刑室,《孤独的幸存者》中弹孔密布的悬崖,《战争》只不过把这种不适感搬到了更日常的空间。当士兵们争论该不该吃房主家的食物时,那种道德困境比任何英雄主义宣言都更真实。
特别要提那个被影评人疯传的长镜头:整整七分钟,摄影机跟着小女孩在房子里游荡,透过她的眼睛看到枪支与玩具熊共处一室,听到军事术语和阿拉伯语摇篮曲混在一起。没有配乐,没有剪辑,就像把观众突然扔进这个荒诞的共生系统里。难怪有伊拉克裔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说:”终于有电影拍出我们记忆里的占领——不是坦克开过街道,而是陌生人永远在你浴室门外站岗。”
比起《西线无战事》的战壕悲怆或《帝国的毁灭》的末日狂欢,《战争》的当代性在于它戳破了后战争时代的谎言。当士兵们对着手机屏幕想念家乡,当房主用美军留下的物资做交易,所谓”正义之战”早就被解构成无数个生存瞬间。有个细节特别戳心:士兵们轮流用笔记本电脑看色情片时,总是不自觉瞟向监控屏幕里的房主夫妇卧室——监视与被监视的欲望在此刻完成了诡异的闭环。
目前看来,这部片确实配得上和《拆弹部队》(烂番茄96%)掰手腕。不过话说回来,2008年人们也说《拆弹部队》太超前,结果呢?现在军事院校都拿它当教材。《战争》里那些让人坐立不安的家庭监控画面,搞不好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理解战争的方式。毕竟在这个无人机主宰战场的时代,也许最恐怖的从来不是爆炸的火光,而是那个始终亮着的”摄像头正在工作中”的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