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电影资讯

《我仍在此》:第97届奥斯卡国际影片奖得主引进确认!

《我仍在此》:第97届奥斯卡国际影片奖得主引进确认!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暴力撕裂生活:一个巴西母亲的破碎与重生
听说《》要在中国上映了,心里咯噔一下。这部电影去年在威尼斯拿奖的时候我就惦记上了,没想到真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导演沃尔特·塞勒斯这次又把镜头对准了巴西,那个他总能用最细腻方式讲述的国家。
《我仍在此》:第97届奥斯卡国际影片奖得主引进确认!-1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的巴西,那个军政府统治下的年代。演的这个母亲,原本过着再普通不过的日子——给家人做饭,收拾屋子,操心孩子的功课。电影开头有场戏特别戳人,她站在菜市场跟小贩讨价还价,为便宜两毛钱的西红柿磨了十分钟嘴皮子。这种日常太真实了,就像我们每个人记忆里母亲的样子。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某个平常的傍晚,街角突然响起的枪声彻底打碎了这个家。导演处理这场戏的手法绝了——镜头始终跟着母亲的背影,我们只听见爆裂的声响,看见她购物袋里的土豆滚落一地。等她转过身,银幕外的观众和她同时看见血泊里的亲人。费尔南达·托里斯那个眼神啊,先是凝固,然后像玻璃一样裂开,最后整个人瘫坐在土豆堆里,指甲抠进泥地。这段表演绝对配得上她巴西电影大奖的提名。
暴力摧毁的不只是生命,还有生活的全部秩序。电影中段有组镜头我记到现在:清晨的闹钟响了五遍,床上隆起的人形一动不动;冰箱里的牛奶结了块,飘着诡异的黄色油脂;晾衣绳上的衬衫在风里晃了七天,落满灰尘。这些细节比任何哭喊都更有力,把一个被掏空的女人状态拍得入木三分。
但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是它讲的重生不是那种鸡汤式的”站起来”。演的老邻居有句台词:”悲伤不会消失,你只是学会了带着它生活。”女主开始学着在殡仪馆工作,给其他失去亲人的人整理遗容。有场戏她给个小姑娘梳头发,梳着梳着突然把脸埋进那孩子散开的发丝里深呼吸,镜头慢慢推近,我们才看见她在闻那个和女儿用同款洗发水的味道。
赛尔顿·梅罗演的工会领袖也很有意思。他告诉女主:”军政府的子弹想让我们变成哑巴,但每道伤疤都是张嘴。”这话听着像口号,可当女主真的站在纺织厂女工中间,结结巴巴说出自己遭遇时,整个车间安静得能听见织布机的咔嗒声。后来她们集体罢工,把遇害者的照片别在工装上,这个画面在威尼斯放映时全场响起掌声。
原著作者马塞洛·派瓦的回忆录我找来读过,电影比文字更震撼的地方在于声音设计。军警皮靴踏过街道的咚咚声,总在女主快要睡着时突然响起;女儿生前录的卡带里那句”妈妈我作业写完了”,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从收音机里窜出来。这些声音像幽灵般缠绕,让你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往事从未过去”。
听说国内上映版本会保留那场十分钟的长镜头——女主在停尸房给丈夫擦身体,从愤怒的撕扯到崩溃的哭泣,最后变成温柔的抚摸。费尔南达·托里斯这段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脸上的肌肉抖动都是戏。记得威尼斯首映后,有影评人说这是”用双手重新认识爱人的过程”。
现在特别好奇内地观众会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它不像《中央车站》那么温情,也没有《摩托日记》的浪漫冒险,就是赤裸裸展示一个普通人如何被暴力撕碎,又怎样用生活本身来缝合伤口。那些晾衣服、煮咖啡、挤公交的日常场景,在创伤前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这种细微变化可能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完全体会。
等定档消息出来,我一定要去影院二刷。上次看还是在小屏幕,已经哭湿三张纸巾。尤其结尾处女主站在新家的阳台上,远处传来示威游行的口号声,她摸了摸晾晒的床单——这次记得放柔顺剂了。这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比任何”重新振作”的结局都更有力量。生活从来不是”熬过去”,而是学会与缺失共生,就像巴西人常说的:”伤口结痂后,会变成最坚硬的皮肤。”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