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产业报告频出,多方助力产业崛起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了吗?——从首钢园科幻大会看产业现状
上周末在北京首钢园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科幻大会,简直像一场科幻迷的狂欢节。走进会场就能感受到那种未来感——全息投影在钢铁结构的厂房里闪烁,VR体验区排着长队,就连服务机器人都在用电子音推销最新出版的科幻小说。最让人惊喜的是,这次大会甩出了一堆硬核数据,《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已经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去年达到1089.6亿元。这个数字可能有点抽象,这么说吧,相当于每天都有近3个亿在科幻产业链里流动。
说到科幻产业,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电影。但实际情况更有意思,游戏才是真正的”吸金王”。报告里说科幻游戏产业总营收718.1亿元,比去年涨了10.2%。我现场试玩了几个参展的国产科幻游戏,像《纪元:变异》这种赛博朋克风格的手游,画面精致度完全不输国外大作。更意外的是小程序游戏异军突起,有个叫《星际矿工》的小游戏,开发团队就三个人,靠广告分成月流水居然能到七位数。不过影视板块就有点戏剧性了,去年国产科幻电影票房冠军居然是《熊出没·逆转时空》,19.8亿的票房把不少正经科幻片都甩在后面。有个参展的制片人偷偷跟我说:”现在家长带孩子看动画片比看硬科幻积极多了。”
在图书展区转悠时,发现科幻阅读这个老牌领域依然坚挺。全年出版758本新书的数字把我惊到了——平均每天都有两本以上科幻新书上市。有个戴着《三体》徽章的出版社编辑告诉我:”现在科幻书最好卖的是青少年向的,比如《火星使命》系列,学校老师都推荐当课外读物。”数据也佐证了这点,35.1亿元的阅读市场里,中学生贡献了四成销量。不过最让我心痒的是衍生品区,限量版的赛博朋克机械键盘被炒到五千多,联名款的太空主题球鞋刚展出就被预定一空。工作人员说现在衍生品玩的是”破圈”,和潮牌、数码产品搞联名,25.3亿的营收里有三分之一来自这种跨界合作。
说到跨界,今年特别明显的感觉是科幻元素在各种地方”乱入”。在文旅展台看到好几个科幻主题景区方案,有个沉浸式火星基地项目,游客要穿航天服完成”救援任务”,据说试运营期间票秒光。更绝的是现场演示的科幻剧本杀,玩家要破解外星文明密码,道具里居然有真的可编程全息投影仪。这种体验式消费正在改变科幻产业的玩法,就像现场一位投资人说的:”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被动看科幻,他们要活在科幻里。”
国际展区特别值得细看。《流浪地球2》在墨西哥的票房海报旁边,摆着阿拉伯语版的《三体》漫画。工作人员说拉美市场对中国科幻的热情超乎想象,智利有个粉丝网站自发翻译了二十多部中国科幻小说。最厉害的是游戏板块,81%的科幻游戏收入来自海外,有个做星际战争策略游戏的小团队,主要玩家居然集中在土耳其和巴西。不过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有位外国出版商指着《乡村教师》的封面问:”这是不是中国版的《星球大战》?”
和几个来参观的大学生聊天时,他们提到个有趣现象:现在国产科幻的”接地气”程度越来越高。比如有部叫《月球旅馆》的网剧,把太空探险拍成了职场生存指南,在B站点击破亿。调研数据也显示,85.3%的消费者觉得现在国产科幻质量在线,尤其是把传统文化元素揉进科幻设定的作品特别受欢迎。但有个学编剧的女生也吐槽:”太多作品在模仿《三体》的宏大叙事了,其实我们更想看小人物在近未来的日常故事。”
转完整场展会,最大的感受是科幻已经不再是亚文化了。从首钢园这些生锈的炼钢炉到展台上发光的全息投影,就像中国科幻的隐喻——在工业遗迹上长出的未来图景。虽然文旅和电影板块还在波动,但游戏、衍生品这些新增长点让人看到更多可能性。离场时经过一个正在测试的太空电梯模型,小朋友们围着尖叫,或许他们才是未来科幻产业真正的裁判员。毕竟,当科幻从书页和银幕走进日常生活时,黄金时代才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