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沙》导演谈:有机农业,现代性的反思与心灵归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在灰蒙蒙的江风里,一个女孩和她的有机农场
五月的杭州已经有些闷热,电影《内沙》的超前点映现场却让人想起崇明岛冬天的江风。导演杨弋枢带着这部刚刚获得西班牙赫罗纳电影节”荣誉提名奖”的作品回到中国,首站选在杭州不是没有原因的——影片里那些潮湿的沙洲、灰蒙蒙的天际线,和江南水乡的气质莫名契合。
故事发生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内沙岛。小余,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独自经营着一片有机农场。镜头跟着她在清晨检查菜苗,看她弯腰时牛仔裤上沾着的泥点,看她用冻得通红的手指记录作物生长数据。这个农场不像我们想象中的田园牧歌,铁皮棚屋在江风里哐当作响,账本上的数字越来越难看。直到某天,母亲的突然到访打破了这种艰难的平衡。
“我妈总觉得我在玩过家家。”小余在电影里有句台词特别戳人。她给母亲泡自己种的有机茶,老人却从包里掏出袋装立顿。这种细节在影片里比比皆是——农场志愿者开会时争论要不要用化肥救急,小余蹲在田埂上接投资人的电话,母亲偷偷往她行李箱塞钱时被退回。张丹这个非职业演员演活了小余的倔强,据说她提前两个月搬到岛上生活,连指甲缝里的泥土都是真的。
导演杨弋枢说灵感来自三个碎片:自己母亲的形象,一个创业失败的有机农业导师,还有崇明岛冬天的雾气。她在路演现场提到,有次看见农妇在晨雾里收白菜,弯腰时围巾垂进田沟的刹那,突然知道该怎么拍这部电影了。这种观察渗透在每个镜头里——晾衣绳上结冰的牛仔裤,玻璃瓶里将死的金鱼,小余在集装箱改装的卧室里反复按计算器的声音。
中国美术学院的刘智海教授特别提到一场戏:深夜暴雨冲垮了育苗棚,小余一个人在泥水里抢救菜苗,手电筒的光在雨幕里晃得像随时会熄灭。”那不是表演,是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而现场一位曾经营农场的老教授看得眼眶发红:”她数种子的时候,我就知道接下来要亏多少钱。”
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不说教。当小余终于同意母亲介绍相亲,两人在县城咖啡馆相对无言的镜头,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力量。那个总来买菜的餐馆老板,那个总劝她改种经济作物的邻居,甚至那个最后撤资的合伙人,没有一个是脸谱化的反派。就连母亲,也不过是个怕女儿吃苦的普通人。
散场时听到后排观众讨论:”你说她最后会放弃吗?”这个问题或许就是电影留给我们的有机土壤——在农药化肥横行的时代,总有人固执地守着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就像崇明岛内沙那片随时可能被潮水淹没的沙洲,脆弱又顽强。5月13日,这部带着江风湿气的电影会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值得找个安静的下午,去感受那种扎手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