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电影资讯

《蜗牛回忆录》:黏土童话,致郁亦治愈

《蜗牛回忆录》:黏土童话,致郁亦治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蜗牛壳里的光:当黏土捏出我们不敢触碰的伤痕
“你见过蜗牛搬家吗?它们背着全部家当,爬过的地方会留下发亮的痕迹。”格蕾丝说这话时正用镊子把第387只蜗牛标本放进玻璃罐,1975年澳大利亚郊外的阳光透过铁皮屋缝隙,在她唇腭裂的疤痕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亚当·艾略特的新作《》开场十分钟,这个用黏土捏成的女孩就让人想起他二十年前《》里那个用巧克力治愈孤独的玛丽——只不过这次,蜗牛壳成了装载伤痛的容器。
《蜗牛回忆录》:黏土童话,致郁亦治愈-1
黏土动画特有的粗粝质感完美复刻了1970年代的澳洲小镇。格蕾丝的养父用砂纸般粗糙的手掌抚摸她头发时,观众能看清黏土表面被指纹压出的细密纹路;当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在雨夜被拽上陌生人的汽车,车窗上流淌的雨水是用透明指甲油一滴滴粘出来的。这种近乎偏执的手工感让每个镜头都像被泪水泡过的老照片,特别是格蕾丝婚礼那场戏:她穿着自制婚纱站在教堂,而新郎始终没出现,镜头慢慢推近她手中逐渐融化的巧克力喜糖,糖纸上”永远幸福”的字迹在体温里模糊成一片褐色污渍。
“他们说火灾现场找到的牙齿记录匹配度99%。”中年的格蕾丝把死亡通知书折成纸船放进池塘,这个长达3分12秒的固定镜头里,纸船在黏土捏成的水面打了七个转才沉没。观众后来才知道,这是艾略特埋的黑色幽默——消防局搞混了牙科记录,吉尔伯特其实在另一个城市做清洁工,每天擦拭写字楼玻璃时都在张望有没有姐姐的身影。当姐弟最终在废弃游乐园重逢,生锈的旋转木马上还留着童年刻的”G&G”,吉尔伯特掏出随身二十年的蜗牛壳:”你看,我们和它们一样,分开也能活,但壳上永远缺一块。”
这片子最狠的刀子在平姬阿姨的遗物里。那个总给格蕾丝带果酱三明治的胖邻居,留给她的牛皮纸信封装着三样东西:一张被退回的明信片(地址写错了一个字母)、半块发霉的甘草糖,还有格蕾丝六岁时画的全家福(背面用铅笔写着”我原谅你”)。这时候你才看懂为什么平姬总说”悲伤像甘草糖,含久了会变甜”——就像格蕾丝办公室那排蜗牛标本,看似静止的螺旋里藏着生命的律动。
北京电影节展映时,有个细节让很多观众掏纸巾:老年格蕾丝在抛撒父亲骨灰时,风把一部分灰吹回她脸上,她下意识舔了舔嘴角说”咸的”。这个即兴发挥来自配音演员的真实经历,艾略特坚持保留了录音时哽咽的换气声。就像他所有作品里那些笨拙却真诚的瞬间,当游乐园的摩天轮在夕阳中咯吱转动,你会觉得那些黏土人物血管里流着比真人更滚烫的血。
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安纳西评委说这是”会呼吸的动画”。格蕾丝最后把蜗牛藏品放生时,镜头俯拍成千上万个螺旋形空壳在草地上反光,像一片星星掉在了人间。有个壳里卡着吉尔伯特小时候塞的纸条,上面画着两个手拉手的小人——这次没有雨水也没有火,只有黏土捏成的阳光慢慢把字迹晒暖。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