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7》科幻片片段曝光,全球票房已破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由奉俊昊执导、罗伯特·帕丁森主演的科幻电影《编号17》,改编自Edward Ashton的小说《米奇7》,讲述了一个围绕克隆体身份与存在危机展开的故事。影片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后获得不俗评价,尤其因其创意设定和主演表演受到关注,但全球票房仅收1.31亿美元,市场表现未达预期,评价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影片构建了一个高风险的外星殖民背景。主角米奇被设定为“可消耗员工”,从事极端危险的任务,每次死亡后便通过记忆备份技术在新的克隆体中重生,继续执行使命。这一设定融合了《火星救援》的孤绝生存挑战与《暗物质》的哲学思辨气质。故事的核心冲突发生于一次任务后,米奇被误判死亡,而基地中已有新克隆体Mickey 18接替其位置。他不得不隐藏自己的存在,并为争夺生存权与身份认同展开反抗。
奉俊昊以其一贯的作者风格,在类型叙事中注入了幽默、讽刺与社会隐喻。许多评论认为,这是他迄今最好的英语电影,成功将商业元素与作者表达相结合。影片不仅呈现了紧张刺激的科幻情节,更通过克隆人议题探讨了人的本质、记忆与身份的关系,以及在体制化压迫下个体如何自处与觉醒的问题。有影评指出,这部电影在“爱和革命”的主题上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张力,帕丁森所饰演的米奇成为贯穿始终的情感核心。
罗伯特·帕丁森的表演获得广泛赞誉。评论认为他成功“扣留了电影明星魅力”,转而塑造出一个怪异、脆弱却充满生命力的边缘人物,展现出其作为演员的可塑性与深度。托妮·科莱特、马克·鲁法洛、娜奥米·阿基及史蒂文·元等配角的演出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共同构建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科幻世界。
然而,影片也遭到部分媒体的批评。《综艺》杂志认为其叙事“失之潦草、刺耳和说教”,指出奉俊昊在政治表达上不如前作《寄生虫》那样锋利;BBC文化频道则认为喜剧与严肃科幻之间的平衡未能妥善处理,导致整体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甚至称其为奉俊昊“令人失望的作品”。一些评论亦提到,影片在某些段落显得“傻气”或“风格不协调”,削弱了主题的震撼力。
尽管存在争议,《编号17》仍被认为是一部具有作者特色、敢于冒险的科幻作品。它拒绝遵循主流大片的套路,以独特的设定和强烈的风格挑战观众认知。在人工智能与克隆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电影所提出的伦理问题与存在焦虑显得尤为适时。它或许不是奉俊昊最完美的作品,却无疑是他创作序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异色章节,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当代电影中的作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