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风雨无阻揭晓榜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年度榜单发布典礼于2025年9月24日在广州友谊剧院举行。尽管受到台风“桦加沙”的侵袭,典礼依然克服困难如期举办,不仅展现了主办方的组织能力,更凸显了华语戏剧界在逆境中的团结与韧性。这场风雨无阻的盛会,成为观察当下华语戏剧生态的重要窗口。
在个人表演类奖项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赵倩凭借独角戏《北去·南归》荣获最佳女演员奖。这部作品由她自编自演,改编自家族真实故事,在舞台上一个人演绎多个角色,展现了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创作才华。这种将个人家族史与时代变迁相融合的创作方式,为独角戏这一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最佳男演员奖由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刘守正获得,获奖作品《暧昧》展现了他深耕粤语戏剧多年的艺术积累。值得注意的是,刘守正曾获第二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男配角奖,此次晋升最佳男主角,体现了其艺术生涯的稳步成长。他因音乐剧《大状王》获得广泛关注,显示出在不同戏剧类型间游刃有余的表演能力。最佳新人奖得主张佳鑫凭借《生之代价》获奖,作为脱口秀明星首次涉足戏剧领域即获认可,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代表演艺术边界日益模糊的趋势,也为戏剧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主创及制作类奖项方面,著名导演王晓鹰凭借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执导的话剧《苍穹》获得最佳导演奖。该剧打破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75年来的单日销售记录,这一市场表现充分证明了作品的艺术品质与观众吸引力。王晓鹰作为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其导演作品一贯保持高艺术水准,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最佳原创剧本奖由郑国伟凭借《暧昧》获得,该作品此前已获第三十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剧本奖,加上其代表作《最后晚餐》等作品,郑国伟已确立在华语戏剧编剧领域的重要地位。最佳改编剧本奖得主胡恩威的作品《唔讲得》改编自喻荣军的《不可说》,成为年度演出市场的爆款,显示出改编作品在连接经典与当代观众方面的独特价值。
舞台美术方面,《变形记》舞美团队获得最佳舞美奖,团队成员包括罗炜瑜的舞美设计和王贝珺的灯光设计等,体现了当代舞台美术各专业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这种跨专业协作的模式正成为舞台美术创作的主流方向。最佳制作人奖由北京鼓楼西文化有限公司的吴思聪获得,其制作的马丁·麦克唐纳名剧《荒凉西岸》展现了国际经典剧目在华语地区的制作水准。最佳投资方奖授予中央戏剧学院与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表彰其联合出品话剧《北上》所展现的校企合作模式。这种产学结合的制作方式,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拓展了艺术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剧目类奖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佳年度剧目奖项的空缺。这一结果既反映了评委会对艺术标准的坚守,也暗示了当下华语戏剧创作可能面临的瓶颈期。最佳小剧场剧目奖由香港话剧团的《暧昧》获得,该作品在小剧场空间内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和艺术深度。最佳创新剧目奖花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变形记》,这部改编自卡夫卡小说的作品集结了英国导演及中国香港、内地的创作力量,其国际化制作模式代表了华语戏剧发展的新方向。最佳复排剧目奖授予香港话剧团的《天下第一楼》,该剧在2024年底以全新视角、手法和舞美重新制作,演出市场一票难求,此前曾在第七届华语戏剧盛典获得三项大奖,此次再度获奖证明了经典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价值。评委会推荐剧目《北上》以其宏阔视野与深沉情感,连接历史与当下,被评价为“跨越时空的寻根之旅”,这一推荐语也揭示了当下华语戏剧创作中对历史叙事与身份认同的关注。
本届盛典在台风天气中圆满落幕,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华语戏剧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从获奖名单可以看出,华语戏剧正在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既有对经典作品的创新诠释,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照;既有个人化叙事的有益探索,也有历史题材的宏大叙述;既有本土创作力量的成长,也有国际视野的融合。香港与内地戏剧界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尤为值得关注,多个重要奖项由香港戏剧工作者获得,显示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的活力。同时,脱口秀演员成功跨界、校企合作模式获得认可等现象,都预示着华语戏剧生态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华语戏剧界展现出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令人鼓舞。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华语戏剧如何既保持文化特色又具备国际视野,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如何在商业压力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本届盛典的成功举办,为华语戏剧的未来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