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东访谈:18岁回忆,叹“终不似少年游”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马旭东坐在镜头前,头发精心打理成刺猬般的海胆造型,一条荧光色发带将碎发利落地拢到脑后。这个瞬间将他拉回十八岁的夏天,那时他顶着同样的发型走进教室,班主任用戒尺敲着讲台说“某些同学把精力都放在头发上”。如今在电影《奇遇》的片场,当造型师为他复刻这款千禧年标志性发型时,他既感到熟悉的羞耻,又涌起难以言喻的兴奋。作为这部暑期档喜剧的主演兼编剧,他在片中饰演的李盼盼正是这样一个带着时代印记的角色——主角黄遇奇的最佳损友,用夸张的造型和不着调的义气,在银幕上制造密集笑点。
毕业于播音主持专业的马旭东,始终在演员与编剧的双重身份间寻找平衡。他形容李盼盼这个角色是“对友谊最赤诚的情感投射”,某种程度上与他本人的性格底色重合。“现实中的我也会为朋友做很多看似荒唐的事,只是没有电影里那么戏剧化。”在《奇遇》中,李盼盼为帮好友黄遇奇追求爱情,策划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行动,从假装重病患者到扮成外卖员,每个桥段都让观众捧腹。马旭东认为,喜剧表演的精髓在于真诚:“越是荒诞的情境,越要相信角色的动机。李盼盼的所有举动都源于对友情的珍视,这份真心让夸张变得可信。”
谈及造型设计,他笑着调整了下发带:“现在顶着这个头型坐在这里,终于实现了少年时的愿望,但确实不如年轻时自在。”他提到宋代词人那句“终不似少年游”,眼神里掠过一丝怀念。这种对青春记忆的精准捕捉,恰好体现了他作为编剧的观察力。在《奇遇》的剧本创作阶段,他就将个人经历融入角色,让李盼盼不仅是个搞笑配角,更成为一代人青春记忆的载体。“千禧年的流行文化有着独特的生命力,那些现在看来略显过时的发型、服饰和 slang,承载着我们最初对自我表达的探索。”
对于电影频道“电影 共享美好生活”的slogan,马旭东有独到理解。他认为关键词是“共享”二字:“在黑暗的放映厅里,素不相识的人们为同一个笑点开怀,为同一份感动落泪。这种集体情绪共鸣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体验。”他进一步阐释,电影作为媒介最珍贵的功能,是让观众在九十分钟里暂时脱离现实轨迹,进入他人的生命历程。“当我们跟随角色经历悲欢,实际上是在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这也是为什么《奇遇》虽然定位为喜剧,我们依然在笑声中埋入了关于友情、成长和选择的思考。”
从播音专业到喜剧表演,马旭东的职业生涯看似跨界,实则有着内在逻辑。“无论是主持还是表演,核心都是与人沟通。只是方式不同——一种用语言,一种用角色。”这种对沟通本质的把握,使他在喜剧创作中格外注重与观众的联结。在他看来,优秀的喜剧不该止于表面的笑声,而应让观众在走出影院后,还能在某个瞬间想起片中的情节会心一笑。“李盼盼的赤诚或许显得傻气,但这种不计得失的情义,正是当下社会稀缺的品质。”
除了即将上映的《奇遇》,马旭东还透露了未来的创作计划。在电视剧《四喜》中,他将挑战一个与喜剧形象反差较大的角色;而悬疑剧《追诉》则让他首次尝试正剧表演。“作为演员,我希望不断突破舒适区。但无论什么类型,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始终是表演的出发点。”这种对专业性的坚持,或许正是他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在娱乐性之外,始终保有对艺术的敬畏。
在采访的最后,马旭东摘下造型用的发带,海胆头顿时松散下来。这个动作仿佛某种隐喻:演员卸下角色,回归自我。但他相信,每个精心塑造的角色都会在演员身上留下痕迹,就像十八岁那个被师长批评的发型,历经岁月沉淀,最终成为创作的养分。当《奇遇》在暑期档与观众见面时,银幕上那个顶着千禧年发型的李盼盼,将不仅是一个喜剧角色,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演员与观众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