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鼓励大学生恋爱:与妻子同窗情深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的上海戏剧学院校园里,梧桐叶尚未泛黄,新生们的兴奋与期待在空气中弥漫。开学典礼上,一位特殊的“学长”站在讲台前——演员雷佳音回到母校,面对着台下刚刚踏入艺术殿堂的年轻面孔。他没有谈论星光熠熠的红毯,没有提及镜头前的荣耀,而是将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同样青涩的自己,用最朴实的话语勾勒出大学生活应有的模样。
“沉浸式学习”,这是雷佳音给学弟学妹们的第一个关键词。在信息爆炸、诱惑丛生的时代,他提醒这些未来的艺术工作者,校园时光是专业奠基的黄金时期。排练厅里的汗水、图书馆里的沉思、课堂上的争辩,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恰恰是未来艺术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他描述了一种近乎“闭关”的状态——暂时屏蔽外界的喧嚣,全身心投入专业训练,让表演技巧、艺术理论内化为身体的本能。这种专注不仅关乎技能的精进,更关乎艺术人格的塑造。在无数个默默耕耘的日子里,年轻人学会的不仅是“如何演戏”,更是“为何演戏”,找到自己与艺术对话的独特方式。
然而,雷佳音并未将大学生活简化为单一的学习维度。在强调专业深耕的同时,他出人意料地鼓励学弟学妹们“大胆谈场恋爱”。这一建议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常将学业与情感对立的思维定式,呈现了一种更为整全的成长观。在他看来,艺术从来不只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人性的表达,而爱情——这种人类最复杂、最深刻的情感体验——恰恰是理解人性、丰富艺术表达的重要途径。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雷佳音分享了两个从校园走向婚姻的真实故事。他与妻子翟煦飞是上戏的同班同学,从青涩的校园恋情一路走来,共同经历了事业的起伏、生活的变迁,最终组建了家庭。另一对上戏校友孙艺洲夫妇也是如此,从同学到伴侣,见证了彼此从懵懂学生到成熟演员的蜕变。这些并非遥不可及的浪漫传说,而是发生在同一校园、同一教室的平凡奇迹。它们以一种近乎“现身说法”的方式告诉年轻学子:校园恋情并非必然无果的昙花一现,它可以生根、发芽,在现实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
雷佳音的分享之所以引起强烈共鸣,不仅因为内容的真诚,更因其表达方式的独特。他没有采用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以幽默亲切的语言,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娓娓道来。现场笑声与掌声交织,形成了轻松而热烈的氛围。这种交流方式本身就在传递一种信息:大学生活不应是紧绷的、功利的,而应是开放的、探索的,允许年轻人在这片相对纯净的土壤中尝试、犯错、成长。
将专业学习与情感体验并置,雷佳音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更为健康、平衡的成长哲学。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与表达,而专业训练与情感体验正是通往这一核心的两条并行路径。在排练厅里磨练的演技,需要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找到落脚点;在爱情中感受到的喜悦、痛苦、纠结、奉献,又需要通过专业的技艺得以升华和表达。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人格。
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年轻学子而言,雷佳音的建议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必在“成为优秀学生”和“体验丰富人生”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你可以同时是排练厅里最刻苦的那一个,也是敢于在爱情中敞开心扉的那一个;你可以用专业态度对待学业,也用真诚态度对待情感。这种“两不误”不是时间管理上的技巧,而是生命态度上的选择——对专业保持敬畏,对生活保持热情。
在上海戏剧学院这样的艺术学府,雷佳音的分享具有特别的意义。艺术教育从来不只是技术的传授,更是生命的滋养。一个优秀的表演者,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作为支撑,也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作为源泉。校园恋情作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能够帮助年轻的艺术学子更深入地理解人性、情感和关系,这些理解最终都会转化为舞台上、镜头前更具说服力的表演。
那些刚刚翻开大学生活第一页的年轻人,或许正在专业追求与个人情感之间徘徊。雷佳音以学长的身份告诉他们:不必割裂,无需取舍。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在情感世界勇敢探索,这两条路径最终会交汇,共同指向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优秀艺术工作者最坚实的基础——既懂得技术的精妙,又理解情感的深邃,既能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又能在生活中保持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