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电影资讯

《生还》:阅兵之后,重温浴血奋战的岁月

《生还》:阅兵之后,重温浴血奋战的岁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一部聚焦东北抗日联军铁血岁月的战争影片《》即将于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登陆银幕。这部由执导的作品,在众多献礼片中独树一帜,不仅因其首次以“战斗者姿态”直面东北抗联的正面战场,更因其选择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叙事视角——在炼狱般的环境中坚持战斗并最终幸存的生命奇迹。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一部用鲜血书写的史诗。从1931年抗战第一枪到1945年胜利,三万余名抗联将士在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与数十万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当镜头拉开历史的帷幕,展现的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至抗战胜利,这支英雄的队伍仅余七百余人。正是这组数字,让《生还》的片名显得如此沉重而珍贵。影片没有选择常见的牺牲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生还”这一特殊维度,通过幸存者的眼睛,见证革命火种如何在绝境中生生不息。
《生还》:阅兵之后,重温浴血奋战的岁月-1
影片的叙事聚焦于抗联后期最艰难的岁月。当叛徒的出卖与日伪军的围剿交织成天罗地网,当煮皮鞋充饥、剥树皮果腹成为日常,抗联将士的每一次呼吸都成为对侵略者的抗争。导演高群书首次涉足战争片领域,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历史还原能力。他摒弃了商业战争片中常见的炫技场面,转而采用粗粝质感的纪实风格,让观众透过银幕感受到彻骨的严寒——那些冻僵的手指需要用雪搓揉才能恢复知觉,那些简陋的武器需要在肉搏战中发挥最大效能。这种极致的真实感,构成了影片独特的“沉浸式”审美体验。
十四岁的女战士李童成为影片的情感载体,这个角色的原型正是抗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女战士李敏——十二岁入伍的真实经历。通过她稚嫩却坚定的目光,观众得以窥见整个抗联群体的精神面貌: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绝境中,人性的光辉反而愈发璀璨。影片刻意避免了对日寇暴行的直接渲染,转而通过抗联将士的生存状态传递精神力量——每一个在冰雪中前行的脚印,都是对侵略者最有力的回击。
《生还》:阅兵之后,重温浴血奋战的岁月-2
高群书导演此前的《东京审判》《风声》等作品,或聚焦战后审判,或深耕敌后谍战,而《生还》标志着他艺术创作的重要转型。这次他将镜头直接对准正面战场,用写实的镜头语言还原抗联将士的作战方式。在导演的构思中,真实感是最高准则:那些近距离的白刃战、那些在严寒中结霜的眉毛、那些就着雪水咽下的草根,共同构筑起令人信服的历史现场。
选择在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上映,《生还》与当日的阅兵仪式形成了深刻的历史对话。影片宣传语“看完阅兵看《生还》”蕴含着独特的叙事智慧:它引导观众从今日的盛世荣光回望往昔的艰苦卓绝,在钢铁洪流的现代化装备与简陋原始的抗日武器之间,搭建起理解历史的精神桥梁。这种时空对照,让观众更深刻地认识到,今日的和平与强大,正是建立在无数先烈以生命铺就的道路之上。
《生还》:阅兵之后,重温浴血奋战的岁月-3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生还》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民族记忆的激活。当银幕上抗联将士在林海雪原中艰难前行,当冻土上绽放出生命的顽强,观众得以重新理解“生还”的深层含义——它不仅是肉体生命的存续,更是民族精神的不灭。那些在极端环境中坚持战斗的灵魂,用他们的生存本身证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所以能够赓续不绝,正是因为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人选择坚守,选择战斗,选择在绝境中等待黎明。
通过冰天雪地的真实质感,通过那些在饥寒交迫中依然紧握钢枪的双手,《生还》让历史从教科书走进心灵。当观众走出影院,回望今日的和平生活,或许会对“生还”二字有全新的理解——我们今日的每一天,都是那些在战场上幸存与未能幸存的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礼物。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