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枣树》:吕文铮执导,山东聊城乡村振兴电影筹拍中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在山东聊城茌平区的田间地头,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枣树静静伫立,它的枝干延伸向天空,根系深扎于泥土。这棵看似普通的树木,即将成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一棵枣树》的核心意象,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个人情感与集体发展的交织。这部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影片已完成前期勘景及剧本围读,即将开机,预计于2026年与全国观众见面。
茌平籍导演吕文铮执掌这部作品,他将此视为“写给家乡的情书”。在创作理念上,他力求打造“既有泥土芬芳,又有时代脉搏”的作品,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展现政策背景下“人”的细微情感。影片的叙事特点在于将个人情感与集体发展的冲突作为主线,以此折射更广阔的时代主题。吕文铮导演表示,他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中国人关于故乡和发展的深刻思考,那些离乡与归乡的纠结,守成与创新的两难。
故事围绕“一棵挡了致富路的老枣树”展开,这棵树不仅是实体存在,更是传统守旧与创新求变矛盾的象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棵老枣树成为了各种力量交锋的焦点。影片通过驻村干部、退伍老兵、返乡青年、本土企业家等多元人物群像,构建起丰富的乡村社会图景。这些角色各有其立场与追求,他们的碰撞与融合,勾勒出当代中国乡村的生动面貌。叙事风格被定位为“幽默而感人”,在轻松与沉重之间寻找平衡,展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
制作团队为还原真实乡村质感付出了巨大努力。前期准备阶段,团队深入茌平区多个乡镇进行了数月的勘景工作,从民居建筑到田间作物,从生活器具到风俗习惯,都做了详尽记录与研究。场景还原注重地域特色的呈现,力求每一个画面都能传递出鲁西地区独特的生活气息。演员阵容方面,影片将采用实力派演员与当地群众演员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表演的专业性,又增强作品的在地感。制作班底则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组成,确保影片的艺术质量。
《一棵枣树》的社会价值与创新之处在于其与当地“圆铃枣”产业的深度绑定。这种“影视+产业”的模式探索了一条文化反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影片不仅讲述枣树的故事,更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力,带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创新模式若成功,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使文化艺术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正因如此,该片被寄予厚望,有望成为继《山海情》后又一部乡村振兴题材的力作。
在当代中国影视创作 landscape 中,乡村振兴题材作品逐渐形成一股清流。《一棵枣树》不同于简单的政策宣传片,它从具体而微的乡村故事切入,展现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选择与挣扎。退伍老兵对故土的眷恋,驻村干部对发展的执着,返乡青年对创新的渴望,本土企业家对转型的探索——这些情感与行动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国缩影。影片既展现了乡村面貌的变迁,也深入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改善上,更体现在人们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重新思考。那棵老枣树作为象征,代表着乡村深厚的文化根基,而如何让这棵“老树”发“新枝”,正是影片要探讨的核心命题。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乡村的文化记忆;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传承乡土文明的精神内核,这些都是《一棵枣树》试图回答的问题。
通过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乡村故事,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更是整个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影片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既是对乡村现实的深刻观察,也是对乡村未来的积极展望。在吕文铮导演的镜头下,那棵老枣树不再仅仅是植物,它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静静诉说着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