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插曲何以经久不衰?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推出十四集系列专题《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该系列由《电影中的抗战烽火》与《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两部分构成,通过影像史料与音乐记忆的双重维度,构建起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立体化回顾。其中以经典抗战电影歌曲为线索的《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单元,通过十首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旋律,结合人物访谈、音乐解析与电影艺术研究,展开了对抗日战争文艺表达的深度探寻。
在系列专题中,《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作为1956年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成为解读抗战文艺创作理念与艺术价值的典型样本。这首由时年二十六岁的吕其明创作的歌曲,其诞生过程与艺术特色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文艺创作的美学追求。铁道游击队的前身为1940年整编的“八路军鲁南铁道大队”,其以破坏日军交通线为核心任务的游击作战,成为敌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刘知侠以此为原型创作的小说《铁道游击队》,经由电影改编后使这支传奇队伍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
吕其明在影片创作过程中提出加入歌曲的构想,这一建议源于其亲身经历的抗战记忆。作为曾在抗日烽火中成长的文艺工作者,他敏锐地察觉到需要以音乐形式展现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深入汲取山东民歌的养分,使作品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饱含时代气息。歌曲结构设计独具匠心,以抒情柔美的开头铺垫宁静意境,转而进入铿锵有力的中段,形成情绪上的对比与升华,这种艺术处理恰如其分地呼应了游击战士刚柔相济的精神特质。值得一提的是,这首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异常顺畅,初稿完成后未经修改便被直接采用,成为艺术创作中灵感迸发的典范案例。
从艺术表现层面分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紧张激烈的叙事主线中构建了独特的抒情空间。当微山湖的宁静画面与“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悠扬旋律相互交融,影片在战争场面的残酷与自然景色的美好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审美张力。这种艺术对比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情感层次,更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协同作用,深化了战争正义性与人民必胜信念的主题表达。歌曲中“扒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的生动描绘,既是对游击战术的形象记录,也是对抗日军民智慧与勇气的艺术礼赞。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在专题节目中指出,铁道游击队的作战形式是抗日战争中“破袭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影《铁道游击队》在叙事样式上兼具历史纪实与惊险类型特征。他认为《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音乐语言强化了影片的抒情维度,使宁静美好的生活图景与残酷战争现实形成鲜明对照,这种艺术处理不仅未削弱战争的严肃性,反而通过美好事物的珍贵性凸显了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本质。
历经六十余载时光流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依然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不衰,被公认为扎根民族土壤的艺术典范。吕其明在回顾创作历程时强调,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与对人民情感的真切体悟。这一创作理念在当今文艺创作领域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艺术作品只有真正贴近人民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得持久的文化生命力与广泛的社会认同。
该系列专题节目自即日起至9月10日每日晚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通过电影艺术与音乐经典的结合,构建起对民族抗战史诗的当代诠释。这种以文化记忆为载体的历史回顾方式,不仅是对胜利时刻的纪念,更是对历史经验与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在影像与旋律交织的艺术空间中,抗战历史得以超越时空限制,与当代观众建立情感联结,使历史的深刻内涵在审美体验中转化为持续的精神力量。
通过对《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一经典作品的深度解析,我们得以窥见抗战文艺创作的内在逻辑与美学追求。这些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既是对抗战历程的生动记录,也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它们以独特的审美形式保存了集体记忆,构建了文化认同,并在持续传播中实现着历史意识的代际传递。这种以艺术为载体的历史记忆方式,为我们理解过去、面对现在与展望未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深刻的精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