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原创冒险《打虎!》电影备案立项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导演宁浩编剧的新电影《打虎!》已正式立项,这一消息源自国家电影局于2025年9月4日发布的公示信息。根据公示,该项目的备案时间为2025年7月,备案单位为巴适猴子(四川)影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宁浩导演长期合作的制作主体,其名称中的“巴适”一词源自四川方言,意为舒适、妥帖,体现了宁浩作品一贯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市井气息。故事梗概显示,影片将背景设定在一座山中的工厂,工厂内出现猛兽并导致人员死亡,为此工厂成立了一支队伍响应号召上山,开启了一段充满奇遇的冒险之旅,但命运多舛,他们面临艰难抉择。这一情节框架让人联想到宁浩过往作品中对小人物在荒诞境遇中挣扎求生的深刻描绘,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打虎”题材的叙事母题形成呼应。
从电影立项信息来看,《打虎!》延续了宁浩作品中对现实题材的独特处理方式。山中工厂这一封闭空间的设定,与宁浩早期作品《疯狂的石头》中围绕一块翡翠展开的闹剧有着相似的空间叙事逻辑——都将人物置于特定环境中,通过外部压力的施加激发人性百态。工厂因猛兽出现而组建队伍上山的情节,既带有类型片的冒险元素,又保留了宁浩式的黑色幽默基底。值得注意的是,备案单位巴适猴子影业有限公司自《疯狂的赛车》以来便与宁浩保持着紧密合作,其制作风格以精准把控现实题材与喜剧元素的平衡见长,这预示着《打虎!》可能在荒诞表象下延续对现实社会的观照。
在中国电影史上,“打虎”叙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从《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经典桥段,到现代影视作品中对这一母题的不断重构,“打虎”早已超越单纯的狩猎行为,成为勇气与危机对抗的象征。宁浩此次选择这一题材,很可能是在类型片框架下进行作者性表达的新尝试。结合其既往作品序列来看,《打虎!》中山中工厂的设定与《无人区》的荒漠加油站、《疯狂的赛车》中的地下赛车场等封闭空间一脉相承,都是将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下观察其行为模式的叙事实验室。
影片立项信息中特别强调队伍“遭遇命运捉弄”的情节走向,这恰是宁浩作者印记的鲜明体现。从《香火》中和尚筹款修佛像的坎坷,到《疯狂的石头》中各方势力对翡翠的争夺,宁浩始终擅长通过命运偶然性展现生活的荒诞本质。在《打虎!》中,猛兽的出现作为推动情节的麦高芬(MacGuffin),可能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威胁,更可能是隐喻社会压力或人性困境的符号。这种多层次解读空间正是宁浩作品一贯的叙事策略。
就产业层面而言,宁浩新作的立项正值中国电影市场类型化探索深化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家电影局近年公示数据,现实题材影片在立项数量中保持稳定比例,但如《打虎!》这般将类型元素与作者表达明确结合的项目仍属难得。巴适猴子影业作为宁浩的固定合作方,其制作模式往往能在商业诉求与艺术探索间找到平衡点,这从《我不是药神》(宁浩监制)既取得31亿元票房佳绩又引发社会讨论的双赢局面可见一斑。
影片故事中“山中工厂”的设定值得特别关注。这一空间选择既延续了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工业遗产的历史脉络,又为当代社会观察提供了独特视角。在宁浩的镜头下,工厂可能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物理场所,更可能成为审视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微观场域。类似的空间运用在其监制的《热带往事》中已有体现,那片笼罩在湿热空气中的南方城镇成为角色心理状态的外化投射。
从叙事结构分析,《打虎!》呈现的组队冒险模式与宁浩擅长的多线叙事具有天然契合度。参考《疯狂的石头》中三组人马围绕翡翠展开的追逐,《打虎!》中上山队伍的成员构成很可能成为展现社会横截面的窗口。而“命运多舛”“艰难抉择”等关键词提示影片可能突破单纯喜剧类型,延续《我不是药神》中笑中带泪的情感冲击力。这种悲喜剧的融合处理,正是宁浩作品能够超越类型局限,实现与观众深层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
在视觉风格方面,山中冒险的设定为宁浩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影像创作空间。曾与宁浩多次合作的摄影师董劲松(《疯狂的外星人》)对荒诞场景的视觉呈现独具心得,若继续参与本项目,可能会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强化山中奇遇的超现实感。而动作指导方面,鉴于“打虎”题材对动作场面的内在要求,影片或许会借鉴香港动作片的节奏感,同时保持宁浩作品特有的市井打斗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该立项信息发布之际,恰逢中国电影市场对本土高质量类型片需求上升的周期。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冒险喜剧类型在二线城市及以下的观众接受度持续走高。《打虎!》将冒险元素与宁浩标志性的黑色幽默结合,很可能延续《疯狂的外星人》在下沉市场的成功经验,同时通过更深刻的社会观察提升作品的艺术完成度。
就文化维度而言,“打虎”这一行为在中国语境中始终带有英雄主义色彩,但宁浩的处理很可能解构这种传统叙事。从其创作履历来看,《黄金大劫案》中对抗日神剧套路的颠覆,《疯狂的外星人》对科幻类型的戏谑,都显示出导演对类型陈规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在《打虎!》中,上山队伍面临的“命运捉弄”,或许正是对传统英雄叙事的当代反思,这种反思在《我不是药神》对“药神”神话的解构中已见端倪。
影片的立项也引发对宁浩作者身份演进的思考。从早期《香火》《绿草地》的独立制片,到“疯狂系列”的商业成功,再到《我和我的家乡》(2020)中的集体创作,宁浩始终在作者表达与产业要求间寻找动态平衡。《打虎!》作为其编剧新作,虽然导演人选尚未公布,但强烈的宁浩风格印记已透过故事梗概清晰可辨。这种在保持作者特质的同时灵活适应产业生态的创作策略,恰是中国电影导演在商业化环境中持续发展的重要范式。
从更广阔的文化生产视角看,《打虎!》的立项反映了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中对地域文化的持续关注。巴适猴子影业的四川背景,结合山中工厂可能涉及的西南地区地理特征,预示着影片将继续宁浩作品中对地方性知识的视觉转化。这种转化在《疯狂的石头》的重庆方言、《疯狂的赛车》的闽南元素中已有成功实践,而《打虎!》或许会通过山中工厂这一特殊空间,展现当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域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