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9月3日电影频道《东京审判》播出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投降书上签下名字,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落下帷幕。次日,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时光流转,2025年正值这一历史性时刻八十周年,这段跨越世纪的记忆依然在警醒着世人。
在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这场史称“东京审判”的国际审判持续了两年半之久,开庭818次,内部会议131次,419位证人出庭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形成的英文审判记录达48412页。这场规模空前的审判不仅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更是国际社会对战争罪行的共同声讨。在这场审判中,中国法官梅汝璈的身影尤为突出。初抵东京时,他面临的第一场较量是关于法官座次的排序问题。当发现中国法官的座次被安排在英国之后,梅汝璈当即据理力争,最终使座次按照受降国签字顺序重新安排,这场看似形式之争的背后,实则是国家尊严与地位的体现。
电影《东京审判》正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再现了这场世纪审判的艰难历程。影片通过两条叙事线索展开:主线聚焦于法庭内的激烈交锋,副线则通过记者肖南的视角,展现战争对普通日本家庭的创伤。这种双线叙事不仅完整呈现了审判的全貌,更揭示了战争对所有人的伤害,无论胜败。导演高群书为还原历史真相,进行了大量史料研究,甚至斥资近1000万元1:1还原了当年的法庭场景,总投入约3000万元。影片中80%的法庭台词基于真实历史记录,而《梅汝璈日记》的内容作为画外音贯穿全片,更增添了历史的真实感。
在审判过程中,最激烈的争论莫过于是否对甲级战犯判处死刑。当时国际法庭内部意见分歧严重,梅汝璈力排众议,坚持必须对战犯施以极刑。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如果不处以死刑,谁能对千百万冤死的亡灵负责?”最终,法庭以6:5的微弱多数通过决议,判处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这一结果不仅是对战争罪行的严正审判,更是对人类良知与正义的捍卫。刘松仁在饰演梅汝璈这一角色时,全身心投入,将这位法学家的坚毅与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东京审判的政治与历史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司法审判。它是和平对战争、文明对野蛮、正义对邪恶的大审判,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础。然而,这场审判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冷战格局的初现,部分战犯未能受到应有惩处,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也未彻底追究。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
在八十周年纪念之际,重温这段历史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电影《东京审判》如同一面镜子,让观众看清历史真相,反思战争的残酷。影片中展现的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梅汝璈在日记中写道:“我并非复仇主义者,但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铭记历史的意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与力量。
随着时代变迁,亲历战争的一代人正在逐渐老去,历史的直接记忆面临消逝的危险。正因如此,通过电影这样的艺术形式保存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影片中那个细节丰富、情感真挚的法庭场景,那些基于真实记录的对话,都在构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当观众看到梅汝璈在法庭上握理力争的身影,看到战犯们最终受到制裁的时刻,历史的教训便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了新一代。
在战争结束八十年后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地区冲突、强权政治、极端主义等威胁依然存在。回顾东京审判的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重申人类对和平的坚守。这场审判所确立的“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概念,至今仍是国际法体系的重要基石,规范着国家行为,维护着世界秩序。
电影频道将于9月3日17:55播出电影《东京审判》,这一安排本身就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胜利纪念日观看这部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和平的承诺。每一个观影者都将在历史的回响中思考: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如何更好地维护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如何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如何让和平永驻人间。这些思考,或许正是这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留给观众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