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电影资讯

《生还》高群书执导,9月3日全国上映!剧照发布

《生还》高群书执导,9月3日全国上映!剧照发布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三日,一部名为《》的影片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这部以为题材的电影,在公映前一天发布了最新剧照,引发了广泛关注。影片由著名导演执导,邵正一、周思羽、周云鹏、彭禺厶等演员联袂出演,其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虚构的战争传奇,而是根据抗联女兵李敏的真实回忆录改编而成,通过一位十四岁女兵李童的视角,再现了那段被风雪掩埋却又熠熠生辉的历史。
故事的核心脉络,紧扣着东北抗联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转折。影片讲述了在抗联主力部队奉命西征之后,那些留守在原地的部队所面临的极端困境与不屈抗争。1938年前后,东北抗日联军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日军实施了残酷的“归屯并户”和经济封锁政策,构建了“集团部落”以隔绝抗联与群众的联系,并调集重兵进行连续不断的“讨伐”。抗联部队损失惨重,生存环境恶化到极致。影片正是聚焦于这段历史,细致描绘了留守的抗联战士们如何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却依然凭借坚定的信念与灵活的战术,与装备精良、人数占优的日伪军周旋。他们不仅要对抗看得见的敌人,还要与严寒、饥饿和疾病这些无形的敌人作斗争。许多战士冻掉了手指、脚趾,甚至有人在睡梦中就再也没能醒来。影片通过李童那双年轻却饱经沧桑的眼睛,让观众切身感受到那种渗透骨髓的寒冷与绝望中迸发的希望。
《生还》高群书执导,9月3日全国上映!剧照发布-1
影片的叙事并未止步于国内的苦战。随着剧情推进,这支历经磨炼的队伍最终突破了日军的重重围剿,跨越冰封的黑龙江(或乌苏里江),进入了苏联境内。这一情节背后,是真实的历史事件。1940年至1941年间,在遭受巨大损失后,为保存骨干力量以求再战,抗联各部余部陆续退入苏联。苏方出于自身战略考虑(例如需要了解日军在东北的动向),同意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这些抗联人员在苏联远东边疆区的维亚茨克(也译作野营)等地进行了休整和整训。1942年8月1日,经共产国际同意,这些部队被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简称抗联教导旅)。整编的目的非常明确:进行系统的军事、政治训练,提高战斗力,为日后反攻东北积蓄力量。教导旅的战士们接受了爆破、空降、无线电通讯、侦察等多种现代化军事技能的严格训练,同时不断派出小分队返回东北进行侦察和游击活动,收集了大量关东军的布防情报。
影片《生还》的基调,从发布的口号“我们呐喊!我们战斗!我们不屈!我们保护!”中便可窥见一斑。这是一种充满英勇、悲壮与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不仅仅是口号,更是那段历史中每一个抗联战士用生命践行的誓言。导演高群书以其擅长处理历史题材和营造凝重氛围的能力,很可能将这种精神内核视觉化、情感化,通过银幕传递给观众。当镜头对准十四岁的李童,她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成长,更是整个抗联队伍在绝境中淬炼、在战火中重生的象征。她的恐惧、她的坚韧、她的牺牲,都成为解读那段宏大历史的微观入口。
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它不仅是东北抗联斗争的一个重要阶段,更是后来解放东北的一支宝贵力量。他们保存了抗联的火种,锻炼了军事干部,搜集了极具价值的情报。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抗联教导旅的官兵们作为先遣支队和向导,配合苏军迅速挺进东北,为最终击败日本关东军、光复东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片《生还》所讲述的,正是这支特殊部队从濒临绝境到浴火重生的关键历程。它填补了大众对于东北抗联后期斗争史认知的一个空白,让人们了解到,在主力西征之后,仍有无数英雄在白山黑水间、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为了家园的解放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准备与斗争。
通过李童的视角,观众得以重温那些在冰天雪地中行军的足迹,感受那些在密营篝火旁跳动的信念,理解那些跨越国界寻求生路与力量的战略抉择。《生还》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场面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存、信念、牺牲与传承的史诗。它让一段几乎被冻僵的历史重新焕发出体温,让那些为了民族存续而呐喊、战斗、不屈、保护的灵魂,在银幕上获得了又一次鲜活的呼吸。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