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困牛山》「HD1280P/3.4G-MP4」资源在线观看正版高清百度云原声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山,那河,那未完成的歌
这山,叫困牛山。山势陡峭,三面被黑水河环绕,像一头俯身饮水的巨牛,一旦被困,便再难回旋。这河,叫龙川河。八十三年前的那个秋日,河水被染成了赭红色。而我们,一群被荧幕之光洗礼过的观众,胸膛里仿佛也被那条赭红的河漫漶着,沉甸甸的,载着一座山与一群人的全部重量。
影片的开篇,并未急于将我们抛入震耳欲聋的战场。它先给我们看湘西的秋,山峦层林尽染,雾气如轻纱缠绕,美得近乎不真实。然后,那支队伍出现了——红十八师五十二团,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唯有一双双眼睛,亮得灼人。他们是“饵”,是铁与血构成的诱饵,要用自己的牺牲,去钓住数十倍于己的追兵,为主力撕开一条生路。于是,强弱、多寡、正反的对比,从一开始就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铺陈开来。敌军的迫击炮划破长空的尖啸,与我们战士手中老旧的步枪那沉闷的还击,构成了这场搏杀最初的、也是最终的不对称乐章。
镜头是克制的,却又无比残忍。它紧紧跟随着团长赵一鹏,看他如何将一道道决绝的命令,化作战士们义无反顾的冲锋;它也凝视着政委田海清,看他如何在弹雨间隙,为一个小战士整理歪斜的军帽,那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一个易碎的梦。战争的明线,是阵地的得失,是生命的消逝;而那贯穿始终的暗线,是远在百里之外,主力部队每一步惊心动魄的突围。我们看不见他们,却能感觉到他们,仿佛能听见那同步跳动的、渴望生存的心音。这明与暗的交织,将一种巨大的悬念与焦虑,沉沉地压在每一个观者心头。
然而,真正让这悲壮叙事获得温度与厚度的,是那些山里的人。滕丹丹,那个赤脚奔跑在山路上的姑娘,她挎着的篮子里,不是自家所剩无几的粮食,而是给红军带的路,是传递消息的鸡毛信。黄素娥,那位沉默的妇人,在红军战士为保护她的家园而倒在血泊中时,她流着泪,用家里最后一块白布,为他擦拭年轻而肮脏的脸庞。影片在这里,给出了最动人的一笔:红军之所以是红军,不仅在于他们敢于赴死,更在于他们为何而死。他们纪律的铁,熔铸于对百姓的柔;他们牺牲的火,燃烧于为民而战的信念。这不是口号,是田海清对士兵的厉声告诫:“饿死,也不许拿老乡一个红薯!”是赵一鹏在最后时刻,下令“不准向百姓开枪”,哪怕百姓被敌人驱赶着走在最前。
最悲怆的一幕,终于到来。退至困牛山虎井沟的百余红军,弹尽粮绝,身后是百丈悬崖,面前是蜂拥而至的敌军与被挟持的乡亲。影片的镜头在这里慢了下来,静了下来。我们看见一个年轻的战士,回头望了望来时的路,那里已是一片火海;他又看了看身旁的战友,彼此交换了一个平静的眼神。然后,他整了整头上那颗早已褪色的红五星,第一个纵身跃下。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像一群被惊起的山鹰,又像秋日里纷纷飘落的红叶。他们没有高呼口号,那沉默的集体坠落,却比任何声音都更能击穿灵魂。他们以最决绝的方式,完成了对“小我”的牺牲,保全了作为军人的尊严,也保全了悬崖之上那些无辜的百姓。龙川河呜咽着,接住了他们。
影片的结尾,色彩由黑白转为明媚的当下。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在困牛山下的纪念碑前,敬着队礼。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或许是当年那场壮举的见证者后人,正缓缓讲述。镜头掠过那些稚嫩而肃穆的面庞,他们清澈的眼底,倒映着青山的巍峨。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完成了交接。
散场时,影院灯光大亮,无人喧哗。我们默默起身,像完成了一次庄严的巡礼。那山,那河,那群跃下的身影,以及那首他们最终未能唱完的军歌,已沉入我们心底,成为精神的河床里,一块沉甸甸的、永不流失的红色基石。它告诉我们,有一种伟大,生于至暗,成于牺牲,而后,归于不朽的沉默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