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电影资讯

影评 | 通过《三大队》感知现实和戏剧的融合

影评 | 通过《三大队》感知现实和戏剧的融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是一部备受关注的“强话题”影片。它脱离了传统剧本套路,演员们的表演出色,与现实社会有着紧密联系,一经上映,便引发了观众们的讨论,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部影片改编自纪实文学《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讲述了刑侦大队队长程兵带领的三大队在办理一起恶性案件的过程中,导致其中一名嫌疑人意外死亡,并因此被判入狱,出狱后仍然以普通人身份追踪在逃的嫌犯。警匪题材的“大案”实际上是对社会复杂多元的一种表述,而这部影片的核心是通过刻画人物来展示人们面对命运变化时的不同选择,以及在当下社会环境下的精神和价值观。
故事从时间、空间和人物三个视角呈现。在影片中,从三大队最初作为屡破大案的模范警队,肩负起破案任务,到因疏忽造成嫌疑人死亡后入狱服刑,再到出狱后长达12年的漫长追凶之路,每个角色的身份都有显著的变化。他们入狱前是充满激情的警察,出狱后每个人都以不同的身份生活着:蔡彬卖起文玩,马振坤与妻子一起经营大排档,廖健在保险业务上谋生,徐一舟成了训狗师,而程兵在追凶的过程中尝试了不同的工作,如空调维修工和送水员。他们的生活变化就像时间的流逝一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们一直试图追寻和确认自己内心的身份。时间内的微妙变化构建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困惑期、探索期和共生期的叙事,而人物之间的情感纽带引导着他们修正自己的身份认同。最终,小徐因爱情、马振坤因妻子、廖健因孩子、蔡彬因胃癌放弃了追凶,只有程兵带着执念走到两鬓斑白。影片在叙事中利用空间传递身份认同的故事,从2002年广东案发到2013年贵州铜仁,跨越了12年和7个省份上万公里来追凶。这不仅呈现了三大队在身份认同上的探索,还将普通人与英雄形象融合在一起,重新塑造了一种共生的身份认同,最终促使程兵在自我身份探索中理解嫌疑犯的化名和藏身之处。影片在故事结尾并未详细展示程兵完成漫长追凶之后的现实归宿,而是通过留白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冲击。
影评 | 通过《三大队》感知现实和戏剧的融合
警匪电影之所以深受欢迎,不仅体现了激烈的警匪斗争场面,更关键的是现实与戏剧的交融。观众在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叙事构建中,能够感受到社会精神和价值观,能够体会到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通过商业类型与现实主义题材的结合,国产电影能够更深入地探讨社会变化和内在冲突,反思大众对社会认同价值的看法,同时在相互影响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充分展现了“强话题”电影在吸引观众和传递叙事上的优势。目前,影视行业中现实主义题材仍有很大的潜力等待开发,在现实主义题材与商业片类型融合的过程中,除了类型叙事的融合外,还需要超越风格程式化、人物类型化、形象图谱化以及问题深度等方面。电影《三大队》的实践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