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他携《炸裂新片》归来,票房已破百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灾难大片《焚城》自预售环节启动以来,便以一种不容小觑的姿态闯入了公众视野,伴随着近一周的黄金场次点映活动,其背后的自信与实力显露无遗。市场的热烈反响无疑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背书——点映及预售票房迅速攀升,成功跨越千万大关,而观众在各大票务平台上慷慨给予的9.5分高评价,更是为11月的电影市场点燃了一把熊熊烈火,预示着一个良好开端的到来。
影片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站着一位电影界的传奇人物——制片人江志强。这位年逾古稀的电影巨擘,曾一手打造了《寒战》系列、《卧虎藏龙》、《英雄》、《梅艳芳》以及《捉妖记》等众多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他的身影伴随着《焚城》的宣传脚步,走遍了大江南北。江志强以一句“70岁正是闯的年纪”轻松自嘲,却道出了他对于电影事业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尽管早已是票房百亿俱乐部的成员,作为业界最资深的电影人之一,他并未选择退居幕后,而是依然亲力亲为,每一次活动前,总能看到他背着双肩包,亲自上阵,为电影的每一个宣传细节尽心尽力。
在1905电影网的《对话》栏目中,江志强坦言,电影宣传是电影制作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对他而言,每一次的宣传活动都像是新冒险的开始,充满了挑战。面对《焚城》的巨大压力,他甚至坦言“好几宿没睡了”。在港片市场遭遇挑战,众多片商转向中小成本制作的背景下,江志强为何敢于投资这部大制作?他的回答简单而坚定:“我拍电影是有些任性的,只要能触动我,我就愿意投资。我们必须拍大电影,证明香港电影依然能制作出吸引人、带来惊喜的商业大片。”
《焚城》的灵感来源于一则关于“有毒洋垃圾转运”的新闻报道,这一原本在香港未受重视的社会议题,经西方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全球关注。江志强被这一事件深深触动,决定以此为切入点,创作一部既有社会意义又能触动人心的商业大片。他深知,纪录电影并非自己的强项,但希望通过商业大片的力量,传递出重要的社会信息。在制作过程中,他不断思考为何这一报道当初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并咨询环保专家,确认了垃圾的有毒性及对环境、居民的危害。
在电影的制作上,江志强不仅敢于投资,更敢于启用新人。从《捉妖记》的许诚毅到《寒战》系列的梁乐民、陆剑青,再到《焚城》的掌镜人潘耀明,这位金牌摄影师曾凭借《听风者》和《金手指》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江志强选择导演的标准是看重其实力和现场表现,而非一时的票房成绩。对于《焚城》中复杂的维修厂场景,他选择了五个不同的香港地点进行拍摄,最后通过精心剪辑呈现出连贯且震撼的视觉效果。全片超过2000个视效镜头的制作,也体现了江志强对电影质量的极致追求。
江志强对于香港电影的未来有着深远的思考。面对“青黄不接”的困境,他积极给予新导演和新演员机会,希望通过《焚城》等作品,让观众看到香港电影在灾难片领域的创新尝试。同时,他也关注到了动作演员的稀缺问题,投资拍摄了《火遮眼》,并寄望于通过这部电影,将谢苗等新一代动作演员推向世界市场。
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观众的期待,江志强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焚城》的成功口碑给了他信心,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一些质量不佳的港片确实让观众失望过。因此,他选择勇敢地面对观众,用电影的质量来说话,证明香港电影依然能够制作出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大制作还是中小成本,江志强都倾注了同样的热情和心血,他的每一次“冒险”,都是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坚持。正如他所说:“我一辈子都在做电影,除了电影,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我相信剧本、相信导演、相信电影,我会努力做好每一部电影。我也相信观众,他们能看到好电影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