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主创谈创作:还原支教真情实感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北京大学生遇上高原教室:《援藏日记》背后的真实温度
3月13日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初春的寒意,但《援藏日记》特别观影活动现场却暖意融融。导演陈中阳带着主演范家其、王海祥,还有摄影指导赵剑桥、制片人刘海洋一起,跟观众分享了这部即将在3月20日全国公映的电影背后的故事。
电影讲的是北京大学生韩松去西藏支教的事儿。这个叫韩松的年轻人,本来可能就跟我们身边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没啥两样,但他选择了去高原,跟当地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导演陈中阳说,他特别想表达”教育是相互照亮”这个理儿——你以为你是去教别人的,结果发现自己也被改变了。这话让我想起我高中班主任,当年觉得他特烦,现在想想,要不是他天天盯着我背单词,我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
陈中阳为了拍这片子可没少跑地方。他去了甘南、黄南、甘孜这些地方采风,把真实的故事揉进了电影里。最绝的是,他还找了当地的孩子来演,说是这样更有真实感。主演范家其演的就是那个支教老师韩松,他说刚开始进组的时候完全找不到感觉,直到有次意外把导演的车玻璃给砸了,才突然开窍——这找感觉的方式也是够特别的。他说韩松这个角色最难的就是那种”坚守”的感觉,一个城市来的大学生,怎么慢慢融入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过程演起来特别考验人。
王海祥的挑战就更大了,他一个非藏族演员要演藏族角色格桑朗措。为了这个角色,他可没少下功夫,天天看藏语电影、纪录片,还学藏语和那种带着藏族口音的普通话,也就是”藏普”。最逗的是,他说有次穿着戏服在片场,真有个藏族牧民过来用藏语跟他聊天,完全把他当成了自己人。这大概就是演员最想要的认可了吧。
电影里那些诗意满满的画面,都是摄影指导赵剑桥带着团队拍的。你能想象吗?为了拍出高原上最真实的光影,他们得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扛着机器跑来跑去。制片人刘海洋说,光是协调在当地拍摄的各种事情就够头疼的,但看到成片效果,觉得一切都值了。
映后互动环节特别暖心。中国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代表给主创们献上了哈达,然后大家一起跳起了藏族舞蹈。有观众说这片子”真实得让人心疼”,也有人说”看完就想给以前的老师打个电话”。我旁边坐了个戴眼镜的姑娘,电影放到一半就开始抹眼泪,散场时眼睛还红着呢。
陈中阳在专访里透露,这片子的故事都是有原型的。他在采风的时候听说了太多支教老师和藏族孩子的故事,就挑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揉进了剧本里。他说最在意的就是真实感,不想拍成那种假大空的主旋律电影。范家其说演完这个老师角色后,现在看到教师这个职业都觉得特别神圣。王海祥则对格桑朗措这个角色特别有感触,说这个人物的全部心思就是守护好学校,让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意思的是,陈中阳说以后还想弄个导演剪辑版,甚至考虑把这个故事拍成电视剧。看来他对这个题材是真爱啊。3月20日这片子就要在全国的人民院线上映了,要是你对支教故事感兴趣,或者单纯想看看高原上的那些人和事,不妨去电影院感受一下。没准儿看完后,你也会想起那个曾经改变过你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