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HD1280P/3.8G-MKV」阿里云原声版迅雷资源BT种子免费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运河的水流进电视机:我们为什么爱看年代剧?
最近打开电视机,总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运河边的老槐树下,何家六姊妹正在分一锅刚出锅的饺子;红砖家属院里,几个穿校服的少年骑着二八自行车呼啸而过;运河码头上,工人们喊着号子装卸货物,水波荡漾间映出二十年的光阴流转。这些画面不是老照片,而是正在热播的《北上》《六姊妹》《树下有片红房子》里的场景。
先说《六姊妹》吧,这部剧就像把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装进了一个家庭的相册。何家老太太带着六个孙女包饺子的场景特别戳人,面团在皱纹纵横的手里揉搓,就像揉进了五十年的风霜。大孙女偷偷把肉馅多包进妹妹的饺子里,被发现时那个窘迫又温柔的笑,让我想起我姥姥总说”长姐如母”的老话。最绝的是剧中用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串起四代人——老太太用它缝补困难时期的旧衣裳,女儿用它做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个体户的成衣,孙女又把它改造成直播间的复古背景板。这种细节比任何旁白都更有说服力。
《北上》则是把运河拍成了会说话的主角。我特别喜欢看开粮店的马家父子吵架的戏,儿子非要引进自动计量设备,老爹抱着老秤杆不撒手,两人在堆满面粉袋的仓库里追打,面粉扬起来像下雪。后来运河整治,老粮店要拆迁,老爹默默把秤杆塞给儿子,说”新运河要有新算法”,这场戏让我爸这个老会计偷偷抹了三次眼泪。剧中这样的”小人物遇上大时代”的戏码特别多,比如码头工人阿炳偷偷学英语准备考导游证,结果遇上非典旅游业停摆,他在空荡荡的游船上给芦苇荡里的野鸭当解说员,又心酸又好笑。
至于《树下有片红房子》,简直是给我们90后定做的时光机。看到主角们用复读机偷录暗恋对象的声音,把诺基亚键盘磨得发亮就为了发一条”在吗”的短信,班里女生传阅《当代歌坛》杂志追星,这些细节精准得让我膝盖发软。最绝的是”全员单箭头”的暗恋循环——小A喜欢学霸班长,班长暗恋校花,校花却对混混小C有好感,而小C天天翻墙就为给小A送早餐。这种青春期的酸涩感,比现在动不动就壁咚的偶像剧真实一百倍。
不过这些剧也不是没毛病。《六姊妹》里老太太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逼孙女辍学的桥段,让我闺蜜气得摔了遥控器:”都2025年了还拍这种封建残余!”《北上》把原著里沉重的历史苦难改成了轻飘飘的创业传奇,有书粉在弹幕里怒刷”还我真实的运河血泪史”。倒是《红房子》因为太写实引发争议——有人吐槽”90后青春才不是只有早恋和追星”,结果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回忆现场:”你们00后不懂,那时候MP3里存周杰伦就是全部的精神寄托啊!”
说到底,我们爱看年代剧,大概是因为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找自己的影子。看《六姊妹》里三姐偷偷烫头被骂时,我妈突然说”我当年也这样”;《北上》播到主角用粮票换鸡蛋时,爷爷翻箱倒柜找出他珍藏的一沓旧票证;就连00后的表妹看《红房子》,也会指着电视问:”姐,你们以前真用这种砖头手机啊?”这些时刻,让不同年代的人突然有了对话的可能。
现在年代剧越来越喜欢拍千禧年前后,连主演们都开始是95后00后了。有次看到《红房子》里的小演员采访,他说为了演好角色特意研究了”什么是QQ空间”,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也成了被考古的对象。或许再过十年,就该有剧集拍”宅家抗疫时期的爱情”或者”网课一代的成长烦恼”了。到那时,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会不会也像我们如今看《红房子》一样,一边吐槽”根本没这么夸张”,一边偷偷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