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电影资讯

《完全未知》票房过亿,口碑佳势强劲

《完全未知》票房过亿,口碑佳势强劲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个永远猜不透的鲍勃·迪伦,这次被提莫西·查拉梅演活了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詹姆斯·曼高德要拍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时,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个永远戴着墨镜、嘴里叼着烟、说话含糊其辞的瘦高个儿。这个在60年代用一首《答案在风中飘》点燃了整个美国反战运动的男人,这个在纽波特民谣音乐节上突然插电引发全场嘘声的”叛徒”,这个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却迟迟不领奖的怪咖——要怎么拍才能抓住他骨子里的那股劲儿?
《完全未知》票房过亿,口碑佳势强劲
当看到提莫西·查拉梅穿着皱巴巴的灯芯绒外套、顶着乱蓬蓬的卷发出现在片场照片里时,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这小子连走路时那种微微驼背的样子都像极了年轻时的迪伦。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他在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演出时,总要把口琴架歪戴在脖子上,弹吉他的手指关节泛白,唱到高音时会不自觉地眯起左眼——这些全是迪伦的招牌动作。艾丽·范宁演的西尔维·罗素也绝了,她把那个让迪伦写出《别多想,没事的》的艺术家女友演得活灵活现,两人在雪中的纽约街头吵架那场戏,范宁红着眼睛说”你连真话都要写成谜语”时,银幕前的观众都在叹气。
说到音乐,这片子的原声带简直是个宝藏。你能听到查拉梅亲自翻唱的《像一块滚石》,开头那声口琴响起来的时候,我后排有个老头直接跟着吹起了口哨。最震撼的是纽波特音乐节那场戏,当迪伦突然带着电吉他上台,台下观众从错愕到愤怒,有人大喊”叛徒!”,爱德华·诺顿演的皮特·西格在后台急得直跺脚——这段完全还原了1965年那场改变流行音乐史的著名”背叛”。曼高德太会拍了,镜头扫过观众席时你能看清每个人脸上的表情:有戴着圆框眼镜的文艺青年捂着耳朵,有穿格子衬衫的嬉皮士兴奋地跟着节奏扭动,还有个梳着整齐分头的男人一脸”这什么鬼东西”的嫌弃。
迪伦这个人吧,永远在打破规则。电影里有段对话特别有意思,当唱片公司老板说”民谣歌手不该用电吉他”时,他叼着烟回怼:”谁规定的?”然后转身就录了那张震惊世界的《重返61号公路》。这片子没把他拍成圣人,反而展现了他很多讨人厌的地方:说话不算数(有场戏他放鸽子让制作人等了三小时)、对待感情像个混蛋(西尔维离开时他连追都没追)、演出前永远在改歌词(把乐队成员逼得想辞职)。但正是这些缺点让他像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贴在文化课本里的符号。
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迪伦独自坐在巡演大巴后排,窗外是不断后退的公路线,他在本子上涂涂改改写新歌。这时候画外音响起他后来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我不是抗议歌手,我只是个写歌的。那些歌自己长出了政治意义,就像野草从水泥缝里冒出来。”这句话大概能解释为什么他的音乐能穿越半个世纪——当其他抗议歌曲变成历史课本的注脚时,《暴雨将至》里那句”我的良知被击毙在午后”依然能让今天的年轻人起鸡皮疙瘩。
票房能卖到1.34亿美元真不奇怪。这片子就像迪伦的歌一样,初看是讲个具体故事(60年代的民谣运动),细品会发现它在说所有时代年轻人的反叛。散场时听到两个大学生聊天,一个说:”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做独立音乐的状况吗?”另一个接话:”只不过我们骂人的平台从咖啡馆换成了抖音。”你看,六十多年过去了,世界变了这么多,可年轻人想要打破点什么的心情从来就没变过。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