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未来”单元评委名单揭晓:北京国际电影节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今年办到第十五届了,这个单元一直挺有意思的,专门盯着全球那些新人导演的剧情长片。说白了就是给那些还没啥名气的导演一个露脸的机会。今年这个单元的评委会阵容挺有意思,主席是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这老爷子拍电影特别有自己的一套,他那部《都灵之马》在影迷圈里可是神作级别的。
评委会里还有几个熟面孔,演员金晨这两年挺火的,从《隐秘而伟大》到《孤注一掷》,演技越来越稳。日本导演萨布也挺有意思,他那部《盗信情缘》把黑色幽默玩得特别溜。宋洋这个演员可能年轻人不太熟,但看过《暴裂无声》的肯定记得他演的那个哑巴矿工,全程没台词全靠眼神和肢体,演得特别绝。瑞士导演西里尔·舒布林算是新人里的尖子生,前年那部《女孩》在戛纳拿奖的时候才三十出头。
这个组合挺妙的,你看啊,有贝拉·塔尔这种拍了四十多年电影的老江湖,也有金晨、宋洋这些天天在镜头前摸爬滚打的演员,再加上萨布和舒布林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导演。他们看新人作品的角度肯定不一样——导演可能更关注叙事结构,演员可能更在意表演细节,这种碰撞反而能看出些门道来。
我翻了下今年入围的片子,有部叫《蜂鸟》的阿根廷电影挺抓人,讲布宜诺斯艾利斯贫民窟里一对姐弟的故事。导演是个90后,镜头特别生猛,开场就是个长镜头跟着主角在铁皮屋之间上蹿下跳,看得人喘不过气。还有部芬兰片《极夜记事》,把北欧那种冷冽的调调拍绝了,全片就三个角色在雪地里较劲,台词少得可怜,但张力十足。
记得去年这个单元冒出部叫《热带离魂》的印尼片,导演是个医学院毕业转行拍电影的素人。片子讲雅加达贫民区里一个老太太的日常,看似平淡但后劲特别大。后来这片子去了戛纳,今年听说这个导演已经接到Netflix的邀约了。所以说“注目未来”这个单元真不是走过场,确实能挖到宝贝。
贝拉·塔尔在开幕论坛上说挺实在的话:“新人导演最宝贵的就是那股子莽劲儿,技术不成熟没关系,但镜头里得有自己的呼吸。”金晨聊到评审标准时提到个细节,说有部片子女主角全程就三句台词,但手指头都在演戏,“这种表演上的小心思,我们演员看得特别清楚”。
今年特别有意思的是有部华语片《野马》,导演是个内蒙古姑娘。拍的是草原上两个留守儿童的冬天,全片用16毫米胶片拍的,画面糙得能看见颗粒,但那种苍凉感特别对味。听说这片子成本还不到一百万,剧组就十来个人,拍的时候零下二十多度,摄影机都冻罢工好几回。
“注目未来”单元还有个挺人性的设置,每部片子放完都有个主创见面会。去年有场我印象特深,放完部罗马尼亚电影《蓝月亮》,有个观众问导演为啥全片都用手持摄影,导演特老实说:“因为买不起三脚架。”全场都乐了,但这种窘迫反而成就了片子那种摇晃的纪实感。
这个单元选片口味一直挺刁钻,不要那种四平八稳的,专挑有棱角的。像前年有部智利电影《蜘蛛》,讲个自闭症男孩在矿难中幸存的故事,全片就用一种诡异的绿色滤镜,看得人头皮发麻。评委之一宋洋说这片子“像用摄影机在观众太阳穴上钻了个洞”,这话说得够狠,但确实形容得准。
今年闭幕片是部伊朗电影《石榴的颜色》,不是帕拉杰诺夫那部经典,是个同名新作。导演是个25岁的德黑兰大学女生,把传统波斯细密画和现代街头文化混在一起拍,视觉上特别炸。这片子放完贝拉·塔尔带头鼓掌鼓了五分钟,老爷子平时可是以严肃出名的。
要说这个单元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给那些“不完美但有意思”的作品留了空间。不像主竞赛单元那些片子个个打磨得光鲜亮丽,这里的电影可能镜头会晃、录音有杂音、演员表演生涩,但你能看见新鲜的想法在往外冒。就像萨布说的:“电影史从来不是由完美作品推动的,而是由那些出格的作品改写的。”
(字数统计:约10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