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影计划”发布会与《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圆满落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电影人围坐一桌聊”破界”:那些不装腔作势的大实话
六把折叠椅围成半圆,矿泉水瓶在桌上东倒西歪,这个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的论坛看起来朴素得不像话。可当江平导演把保温杯往桌上一墩,开口就是”现在有些剧本写得跟AI自动生成似的”,全场顿时响起一片心领神会的笑声。这场名为”当下的远方—电影的破界与新生”的论坛,愣是把高大上的学术讨论变成了老友唠嗑现场。
“我见过太多剧本,开头三页纸读不完就想撕。”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边说边比划撕纸的动作,”有的编剧连菜市场都没去过,就敢写市井生活。”他提到某部票房惨淡的都市片,编剧把煎饼果子摊写成”戴着白手套的厨师在料理台前摆盘”,惹得台下传媒学院的学生们直捂脸。这位监制过《建国大业》的老电影人坚持认为,好故事得像老树根一样往生活深处扎,”现在有些剧组,无人机比编剧工资都高,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北大教授陈旭光接过话筒时,眼镜片上还反着PPT的蓝光。”你们知道现在横店群演都在直播间卖货吗?”他突然抛出的这个细节让在场所有人都竖起耳朵。这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掰着手指算账:抖音短剧制作成本不到传统影视剧十分之一,但广告分账可能翻倍。”不是要年轻人抛弃大银幕,而是得学会用手机拍出电影感。”他举了个例子,某个毕业生的竖屏作品《外婆的蓝印花布》,用九个抖音镜头就完成了时空跳跃,在戛纳短片单元拿了奖。
西北大学的张阿利教授说话带着陕西口音,却对好莱坞如数家珍。”《奥本海默》里那个火柴盒大小的原子弹模型,诺兰花了三个月手工打磨。”他把保温杯往桌上一放,”现在咱们有些剧组,绿幕一拉就等着后期填特效。”谈到AI时他忽然激动起来,”ChatGPT写不出《活着》里福贵蹲在田埂上啃地瓜的戏!技术再发达,也得先弄明白人为啥要啃地瓜。”
论坛进行到一半,山东本地的宋法刚教授掏出了更扎心的数据:”去年春节档观众平均离场时间提前了12分钟。”这位总爱穿布鞋的学者发现,现在年轻人连爆米花都懒得吃完,”不是电影不好看,是他们拇指划屏幕的速度比蒙太奇切换还快。”他提到某部文艺片在三四线城市反而票房逆袭,”小镇青年不是只爱看爽片,他们只是讨厌被说教。”
威尼斯银狮奖导演蔡尚君全程没碰PPT。他讲起在青海拍片时,有个场工能准确预判哪朵云会下雨,”这种经验IMAX摄影机都记不住。”这位拍过《人山人海》的导演认为,年轻创作者最该警惕的是”技术崇拜症”,”你花三百万做CG恐龙,不如先去动物园看看蜥蜴怎么眨眼。”
媒体人余雅琴的爆料最让人坐不住:”某流量明星带进组的编剧,剧本批注比剧本还厚。”她见过最离谱的要求是”把女主角的眼泪P得更晶莹”,说到这儿突然转向台下:”同学们,如果以后你们遇到这种甲方,记得把我的录音笔借你们。”
论坛发起人郭龙丰最后揭了行业老底:”现在百分之八十的影视公司,人事总监比艺术总监权力都大。”他创立的青影计划就想打破这种怪圈,”让学生还没毕业就见识真实的剧组政治,总比捧着获奖短片到处碰壁强。”
散场时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几位教授站在走廊抽烟,顺手把烟灰弹在矿泉水瓶里。他们身后墙上,”破界与新生”的论坛海报被穿堂风吹得哗啦响——这大概就是电影行业最真实的模样:一边讲究着艺术理想,一边应付着鸡零狗碎。就像江平导演说的那句糙理不糙的话:”好电影得先学会做人,再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