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电影资讯

《欢迎来龙餐馆》文牧野新作 沈腾蒋奇明闯中东

《欢迎来龙餐馆》文牧野新作 沈腾蒋奇明闯中东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这次不搞笑,带着中餐去中东打仗了
又带着新片来了。这次不是《我不是药神》里让人揪心的医药问题,也不是《奇迹·笨小孩》里打工人的奋斗史,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中东地区的中餐馆。电影名字挺直白,《欢迎来龙餐厅》,听着就让人想起那些开在世界各地的”熊猫餐厅””金龙饭店”。
《欢迎来龙餐馆》文牧野新作 沈腾蒋奇明闯中东-1
沈腾这回不演喜剧了,他演个叫徐福的中餐厨师。这名字挺有意思,让人联想到那个带着童男童女出海求仙的徐福。不过电影里的徐福可没工夫求仙,他是为了还债才跑到中东开餐馆的。跟他搭戏的是最近挺火的,就是《漫长的季节》里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哑巴弟弟,这次演个前台经理马俊生。
这片子最特别的是把故事放在中东。你想啊,以往咱们看的中餐题材电影,不是在美国唐人街就是在欧洲某个城市,这回直接把战场搬到了战火纷飞的中东。预告片里能看到沙漠、集市、头巾,还有突然响起的防空警报。徐福和马俊生这对搭档,一个负责在后厨颠勺,一个在前台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光想想就知道得多热闹。
文牧野拍电影向来实在,这次据说为了拍出真实感,剧组真跑到中东取景。你能在电影里看到徐福穿着厨师服在沙漠里跑,餐馆玻璃被爆炸震得直晃,但厨房里的灶火还是烧得旺旺的。有场戏是徐福教当地小孩包饺子,面粉沾了满脸,结果警报响了,一群人端着半成品的饺子往防空洞跑。这种又心酸又好笑的场面,很文牧野风格。
沈腾这次转型挺大。以前他往那一站观众就想笑,这回演个被生活逼到墙角的中年人。有个镜头是他蹲在后门抽烟,身上还穿着沾满油渍的厨师服,眼神跟《夏洛特烦恼》里完全不一样了。蒋奇明演的前台经理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预告片里有句台词:”在这儿,活着就是最大的生意。”听着就挺扎心。
这片子说是讲中餐,其实讲的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徐福最拿手的是川菜,但为了适应中东人的口味,他得琢磨怎么把麻辣烫做得不那么辣,怎么用当地香料改良水煮鱼。有场戏是他跟当地供货商吵架,因为对方送来的羊肉总带着膻味,他气得直接用中文骂人,骂完发现对方听不懂,自己又蹲下去捡掉在地上的辣椒。
战争戏份也不少。不是那种大场面的轰炸,而是小人物眼里的战争。比如餐馆突然停水,徐福只能用矿泉水煮面;晚上断电,他们点着蜡烛给客人上菜;最绝的是有次空袭来了,客人躲进厨房,徐福一边安抚大家一边顺手炒了盘回锅肉。这些细节比直接拍战场更有冲击力。
当监制,肯定少不了黑色幽默。听说有段是当地武装人员来收保护费,徐福不会说阿拉伯语,急中生智给他们做了担担面,结果那群人吃得眼泪直流——不是感动,是给辣的。后来这群人成了常客,每次来都点名要”那个会喷火的面”。
这片子5月22日在电影推介会亮相时,放了个先导预告。虽然不长,但能看出文牧野想搞点不一样的。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宏大口号,就是一个中国厨子怎么在战乱地区用炒勺谋生。徐福有句台词:”在这地方,我的锅铲比枪好使。”听着挺狂,但想想又挺心酸。
现在中国电影老爱讲”文化输出”,但很多片子拍得像宣传片。《欢迎来龙餐厅》聪明在它不直接说中餐多厉害,而是拍一群小人物怎么用食物在异国他乡活下去。就像徐福改良的那些菜式,既不是正宗川菜,也不是中东口味,成了种奇怪的融合菜。但这种”不伦不类”恰恰最真实——文化传播从来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制,而是在碰撞中长出新的样子。
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徐福在后院偷偷种了棵小葱,用洗米水浇灌。在沙漠里种中国葱,这事儿本身就像个寓言。文牧野的电影总能在这种小地方戳中人,比起那些喊口号的”大制作”,反而更能让人记住中国味到底是什么。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