绫野刚对决柴崎幸,《捏造》预告:迥异家访体验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真相被捏造:一场家访引发的罗生门
“啊-呜-库-嘟”——这句莫名其妙的台词在电影《捏造》中反复出现,就像一把钝刀,一下下割开观众对真相的信任。三池崇史导演这次没玩他标志性的暴力美学,而是用更锋利的东西:一个真实发生过,至今仍充满争议的师生冲突事件。
2003年福冈那个夏天热得反常。小学教师薮下诚一被家长冰室律子指控用”去死算了”这种话辱骂她四年级的孩子,还扯上种族歧视。媒体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把”史上最恶杀人教师”的标签狠狠钉在薮下身上。550名律师组成的豪华律师团站在家长这边,整个日本都在唾骂这个”禽兽教师”。但电影开场十分钟就告诉你:事情可能完全不是这样。
最绝的是那场家访戏。画面像被刀劈成两半——左边是律子记忆里的薮下:穿着皮鞋直接踩上榻榻米,突然把桌子掀翻,眼神里透着对学生的不耐烦;右边是薮下记忆里的律子:面无表情地突然关冰箱门,冷不丁问他”美国老师都怎么惩罚学生”,活像在演什么心理惊悚片。同一个场景,两种记忆,你该信谁?
绫野刚这次收起了他惯常的野性,演活了一个被逼到绝境的普通教师。有场戏他在空教室里反复练习”啊-呜-库-嘟”的发音,镜头怼在扭曲的脸上,你分不清他是在练发声还是濒临崩溃。柴崎幸更吓人,她演的律子永远挂着得体的微笑,但手指会无意识地在茶杯上敲出摩斯密码般的节奏。有场戏她突然对记者说:”您觉得老师像会虐待儿童的人吗?”眼睛却死死盯着对方领带上的咖啡渍。
这片子最瘆人的不是那些对峙场面,而是随处可见的生活细节。比如律子家冰箱上贴着的”每日蔬果摄取表”,精确到克;又比如薮下办公桌上那盒被捏变形的粉笔,每根都从中间断裂。三池崇史把这些细节拍得像犯罪现场证据,让你忍不住想:到底是谁在捏造什么?
当年真实事件里有个特讽刺的细节:有记者去学校暗访,孩子们都说”薮下老师最温柔了”,但这些话从来上不了新闻。电影里用了个更狠的表现手法——某个镜头扫过教室墙壁,贴满学生画的”我最喜欢的老师”,每张画上的笑脸都被红笔打了叉。这时候你突然意识到,所谓”真相”可能早被媒体和舆论的剪刀裁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看这片子时我老想起那个著名的”麦克马丁幼儿园案”。同样是指控教育者虐待儿童,同样是全民审判,最后同样发现多数指控根本站不住脚。但等真相大白时,当事人的生活早被撕碎了。电影里薮下在便利店买啤酒,收银员认出他后突然把找零扔在地上——这种比暴力更伤人的日常羞辱,才是舆论杀人最常用的凶器。
三池崇史这次把悬疑感玩到了新高度。他不告诉你谁在说谎,而是让你亲眼看着”事实”如何在一次次转述中变形。有场戏绝了:电视台采访三个学生,第一个孩子说”老师没骂过人”,剪辑后变成”老师没…骂过人”;第二个孩子摇头被剪成点头;第三个孩子说的”不知道”直接消失。镜头切回直播间,女主播正义愤填膺地念着提词器:”全体学生证实教师长期施暴…”
这片子没有英雄也没有恶魔,只有一群被各自立场困住的普通人。律子可能真觉得孩子受了委屈,薮下可能确实说过重话,记者们不过想要爆款新闻。当所有人都在自己的真相里理直气壮时,那个四年级小男孩的哭声反而没人听得见了。最后的庭审戏,律师声嘶力竭地问:”你们凭什么确定自己知道真相?”全场鸦雀无声,镜头慢慢扫过每个人的脸——每张脸上都写着同样的答案:”因为我相信的就是真相。”
散场时我注意到前排有个女观众在查手机,搜索栏里是”福冈教师事件真相”。你看,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问同一个问题。也许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让我们在下次看到热搜上的”恶魔教师”或”禽兽家长”时,能多想三秒钟:会不会有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正在某个被剪掉的镜头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