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好莱坞泪目翻拍泰影经典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泰国”啃姥”故事遇上美国家庭:一场跨文化的遗产争夺战
最近电影圈有个挺有意思的消息——那部让泰国电影首次闯入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的《姥姥的外孙》,要被好莱坞翻拍成英语版了。这事儿是Miramax影业操办的,他们刚拿下翻拍权。要知道原版今年在亚洲可火得不行,国际票房愣是冲到了5500万美元,相当于三四个小目标的人民币呢。
原版故事特别接地气。主角阿安是个泰国华人家庭里的无业青年,整天游手好闲那种。有天他发现堂妹因为照顾病重的爷爷,居然继承了房产,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这哥们儿灵机一动:我家不是也有个身患绝症的姥姥吗?要是能把老太太伺候好了,那遗产不就能到手了?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他那几个舅舅也不是吃素的,个个虎视眈眈盯着老太太的财产。最要命的是姥姥本人,别看生病了,嘴巴毒得很,对阿安那是百般挑剔,把小伙子折腾得够呛。
这片子妙就妙在把”啃老”这个普遍现象玩出了新花样。别人啃父母,阿安直接”啃姥”,还啃得理直气壮。但导演处理得很聪明,没把角色塑造成纯粹的混蛋。你看阿安虽然动机不纯,可照顾姥姥的过程里,那些哭笑不得的互动,慢慢就让人品出点亲情味儿来。特别是姥姥,嘴上不饶人,心里其实门儿清,这种反差特别打动人。
Miramax的制片人范里迪·蓬西提萨克说得挺在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每家经书的写法都不一样。”他们看中的就是这个故事里那种既普遍又独特的家庭关系。公司CEO乔纳森·格里克曼更直接,说原片”能让你笑出眼泪,又能让你感动得心里发酸”,他们就想弄个美国版,让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现在最让人好奇的是,这帮好莱坞编剧要怎么把故事移植到美国土壤上。按他们的说法,核心矛盾——就是那帮亲戚围着老人遗产打转的戏码——肯定保留。但具体设定肯定要大改。你想啊,泰国华人家庭和美国中产家庭,那文化差异可不是一星半点。光是”几代同堂”这个概念,在亚洲是常态,在美国就稀罕多了。还有对养老的态度、遗产的观念,处处都是文化碰撞的点。
我琢磨着,美版可能会把主角改成个失业的华尔街投行男,或者硅谷被裁的程序员?姥姥没准儿是个意大利裔老太太,嘴巴比泰国姥姥还毒,动不动就甩出一串意大利国骂。舅舅们可能变成住在不同州的兄弟姐妹,为了分遗产专门飞回来,见面就掐。这么一想,还挺有戏的。
原版里那些特别亚洲的细节,比如烧香拜佛、中医调理啥的,估计都得换成美国观众熟悉的元素。但关键是得抓住那个味儿——就是表面在讲钱,实际在讲情。你看阿安最后是不是真拿到遗产了?这个我不剧透,但可以告诉你的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从来都不是结果,而是那个混小子在照顾姥姥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的一些关于家庭、关于人生的道理。
现在好莱坞翻拍亚洲电影的成功案例不少,《无间道》美版不就拿奥斯卡了嘛。但翻车的情况也多得是。这次《姥姥的外孙》改编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怎么把那种亚洲家庭特有的羁绊和矛盾,转化成美国观众能理解的情感逻辑。毕竟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为遗产照顾老人”这个动机可能显得太功利,得想办法让主角显得更有人情味些。
话说回来,原版在泰国能火,除了剧本扎实,演员的表演也功不可没。特别是演姥姥的那个老戏骨,把个毒舌又可爱的老太太演活了。美版要是找个梅丽尔·斯特里普或者海伦·米伦来演,那可就太带劲了。至于废柴外孙,来个”甜茶”提莫西·查拉梅?或者让《宿醉》里的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演个中年危机版?光想想就觉得有戏。
其实不管怎么改,能保留原版那种黑色幽默与温情并存的调调最重要。现在的好消息是,原版制片人也参与翻拍项目,至少能保证不会跑偏得太离谱。至于最终成品如何,咱们就等着看吧。反正原版现在网上能找着资源,感兴趣的先去看看,等美版出来了也好有个对比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