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生还》电影20元全国农村9月3日免费放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生还》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献礼作品,选择在2025年9月3日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上映,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回望与民族情感。该片由长影时代传媒、岩上影业、湖北联影创艺文化传媒等多家机构联合出品,其定位十分明确——它是首部全景式展现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斗争历程的电影。影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战争片,而是另辟蹊径,根据抗联女兵的真实回忆录改编,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力求营造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属于非典型战争电影。其叙事视角尤为独特,通过一位年仅12岁的女战士李童的眼睛,去观察、感受并参与那段冰与火交织的岁月,从而将抗联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挣扎、坚定信仰和不屈战斗更为细腻、真切地呈现给观众,其根本目的在于让东北抗联精神得以在新的时代被传承和铭记。
影片最引人注目之处,或许并非其艺术表现本身,而是其在发行和放映模式上打出的“组合拳”,这两项举措在中国电影市场堪称创举。第一项是推行超低统一结算票价,这被视为行业先河。自影片上映之日起,其数字2D版本在全国范围内的票房结算价格统一设定为20元人民币每人次。这一价格策略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依据城市消费水平划分A、B、C类并设定不同最低票价(通常C类城市最低票价也在35元左右)的惯例。导演高群书对此明确表示,此举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观众的观影经济门槛,确保这部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作品能够被最广泛的人群,尤其是对历史可能相对陌生的年轻一代所观看。这不仅是出于影片社会教育功能的考量,也被视为对中小成本影片如何通过灵活票价体系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次有益探索。它挑战了单纯以票房收入论英雄的市场逻辑,将文化传播和历史教育的公共价值置于更优先的位置。
第二项创新举措则是同步启动全国农村免费放映活动。在影片于城市院线正式公映的同一天,即9月3日,拷贝也将送达全国广大农村地区,通过流动放映队进行免费放映。这是中国电影史上首次实现一部重点影片在城市院线与农村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同步观影,甚至是以零成本的方式惠及农村群众。这一行动超越了商业放映的范畴,具有强烈的公益惠民和文化下乡色彩。它旨在弥合城乡之间在文化资源获取上的时间差与机会差,让长期处于主流商业放映体系边缘的农村居民,能够与城市观众在同一时间,共同回顾那段关乎民族命运的历史,感受英雄先辈的精神力量。这不仅是对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一种深度延伸,更是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号召,尝试用光影艺术为乡村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社会共识。
导演高群书的创作意图与社会责任感在这部影片及其发行策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反复强调,拍摄《生还》的初衷并非追求商业利润,而是源于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文化担当。他认为,对于东北抗联这段极其悲壮又略显“遥远”的历史,需要进行“新的开掘”,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叙事框架内。影片力求通过近乎苛刻的真实场景再现——无论是林海雪原的严酷自然环境,还是战争带来的生存极限挑战——试图与当下的年轻人建立起一种精神对话,共同探讨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那些抗联战士在几乎看不到希望的绝境中,依然保持不屈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这种探讨,无疑是对抗联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刻叩问与时代诠释。
因此,《生还》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它是一次融合了艺术创作、历史教育、公益实践和市场探索的多维度的文化传播活动。它试图用优秀的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宝贵的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通过低票价和农村免费放映这两大支柱性策略,影片努力拓宽其受众覆盖面,力求让历史记忆穿透时空隔阂与阶层壁垒,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商业电影浪潮汹涌的当下,《生还》以其鲜明的主题、独特的视角和充满魄力的发行模式,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启示我们,电影除了作为娱乐产品,更可以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沟通城市与乡村、强化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其最终的成功与否,或许不能仅凭票房数字来简单衡量,更应观照其在唤起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公平方面所释放出的深远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