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谬误》:一部离奇而荒诞的逆警匪类型之佳作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河边的错误》是90后导演魏书钧的第三部电影长片,改编自余华1988年发表的同名先锋小说。这部电影以一个涉及到4个人死亡的杀人案为背景,展现了一个疯狂、非理性和荒诞交织的影像世界。
电影开篇用字幕引用了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戏剧《卡利古拉》中的一段话:“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这段话成为整部电影主题的注脚。故事发生在1995年的一个只有几十户的小村里,一位名叫幺四婆婆的老太太被人用刀割颈致死,刑警队队长马哲(朱一龙饰)奉命破案。犯罪嫌疑人很快指向了被幺四婆婆收养的疯子身上,但马哲却没有找到他合理的犯罪动机。对于村民来说,疯子绝对不可能是凶手,因为他平时行为温顺,性情温和,没有表达能力。但在整个影片中,他的低智行为却让马哲开始怀疑其他人,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死亡。
观察和理解“疯子”是理解整部电影的关键。与传统警匪片中的杀人犯不同,疯子的行为看起来无害,让人难以将他与杀人犯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马哲调查的深入,整个犯罪过程逐渐清晰。疯子杀死了幺四婆婆和最先发现幺四婆婆尸体的小孩,但为什么他们会成为目标,影片没有给出答案。疯子的杀人动机成为整部影片的留白之处,让观众留下猜想的空间。
命运的荒诞在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男诗人和男理发师没有前往河边,或者马哲一开始就将目标锁定在疯子身上,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也不会曝光。他们成了被“人理解不了的命运”卷入漩涡的牺牲品,无辜地丧失了性命。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写道:“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这段话恰当地适用于马哲。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他调查疯子的行为,而在后半部分,他自己陷入了疯狂的状态,变成了一个“疯子”。而那个在小酒馆里发出冷笑的疯子则变成了无法捕捉的捕猎者,用马哲的话说,“他想让我杀他是计划好的。”虽然马哲开了四枪射杀了疯子,但第二天打开弹匣时发现子弹一颗没少。很明显,他已经沉浸在臆想中。
电影通过大量的细节构建了一个充满荒诞、非理性和疯狂的社会场景。例如,马哲和妻子被告知,尚未出生的孩子有十分之一的几率患有“基因突变”;马哲记得自己以前在云南获得过三等功,但被战友和妻子否认。此外,突然降下的大雨、工人失手将电影院广告大字砸在地上等细节都暗示着这个世界的不可控性。同时,放有案件照片的放映机突然着火,更引发观众对“影像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哲学思考。
与魏书钧之前的作品相比,《河边的错误》因为有了余华小说的底子,在主题开掘和人物命运刻画上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也证明了一部优秀的小说对于电影的成功有多么重要。电影在上映5天内收获了1.33亿元的票房,帮助国产文艺片摆脱了票房低迷的窘境。同时,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获得了7.6分的高评分,口碑相当不错。
有趣的是,魏书钧的另一部电影《永安镇故事集》上映后只收获了320万元的票房,在票房上与《河边的错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似乎印证了《河边的错误》中所透露出的荒诞主题:生活和命运是不可理解和预测的。幸运的是,命运之神这次站在了《河边的错误》这边,让电影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