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亮点:姚晨监制《新片》震撼国际影坛!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生息之地》这部电影,由姚晨监制,霍猛导演,最近在柏林电影节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霍猛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这是他的第三部作品,之前也没怎么在国际影展上露过脸。但这次,他带着《生息之地》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首映是在2月14日,这个日子挺特别的。
电影讲的是一个10岁小男孩徐闯的故事,发生在1991年的河南周口霸王台村的李家。故事围绕着挖掘和重新安葬受难祖先的尸骨展开,通过这个小男孩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家族成员对徐闯的宠爱,还有李家历史上的苦难。电影里还对比了国际新闻和农村生活,展现了全球化对农村的影响。
霍猛在这部电影里展示了不少技术进步,比如画外声的使用,让叙事层次更丰富,也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美术方面,电影重现了九十年代河南农村的真实场景,这点做得挺到位的。
演员方面,很多都是当地人,他们说的都是正宗的方言。这就意味着,咱们中国观众看的时候可能还得看字幕,不然对话可能听不懂。
说到评价,中国观众可能会因为地区差异,不能完全理解对话,情感共鸣上可能会有点障碍。而国际观众可能对这种异国乡土风情感到好奇,他们可能更迷信于电影与世界历史的联系。电影的艺术手法比较保守,超现实梦境和童言童语这些元素构成了它的艺术性。但是,电影在处理历史背景的时候,有点碎片化和简化,失去了一些语境支撑。
霍猛在电影里融入了很多他儿时的细节,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特点。这也算是他个人情感的一种体现吧。
如果拿《生息之地》和西班牙电影《阿尔卡拉斯》比较,后者可是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得主,那《生息之地》可能在某些方面还差点火候。
总的来说,《生息之地》能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展示中国农村的历史和记忆,虽然在艺术和叙事上有些争议,但能有这样的机会,还是挺乐观的。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窗口,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农村的一角,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