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青春群像演绎历史进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一群年轻人撞上大时代
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啊?1900年庚子之变刚过,北京城里的血腥味还没散尽,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还留着洋人的鞋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群年轻人的人生轨迹开始纠缠在一起。梁乡,这个满洲正黄旗出身的宗室子弟,本该在祖宗规矩里安安稳稳过一辈子;杨凯之,热血沸腾的革命党,怀里总揣着本《革命军》;还有新军里的李人骏,总想着用枪杆子改变点什么;更别提那个总爱穿男装的谢家二小姐谢菽红,整天嚷嚷着要”放足”要”平权”。
这帮人第一次聚齐是在去日本的轮船上。甲板上,梁乡捧着《论语》看得入神,杨凯之却在角落里偷偷翻看禁书。你能想象那个画面吗?海浪拍打着船舷,咸湿的海风里夹杂着各种方言的争吵——山东话、广东话、京片子,都在讨论着一个问题:这个国家到底该怎么救?
到了东京,这群中国留学生可真是开了眼。梁乡第一次见到电灯时愣了半天,谢菽红更是直接剪了辫子,气得带队的官员差点背过气去。最绝的是在早稻田大学的课堂上,当日本教授讲到”民权”时,杨凯之突然站起来大声背诵《民约论》,把在场的清廷官员脸都气绿了。可就在当天晚上,巡逻的警察发现杨凯之和几个同学在居酒屋后巷打架——对手居然是几个嘲笑中国留学生的日本浪人。你看,这就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拧巴,一边学着人家的文明开化,一边又放不下骨子里的血性。
回国后的日子更精彩。李人骏在新军里当了个小官,整天琢磨着怎么把那些老掉牙的训练方法改一改;谢菽红开了个女子学堂,结果第一天就被当地乡绅砸了场子;最惨的是杨凯之,刚在汉口码头下船就被密探盯上,差点栽在租界巡捕房里。记得有个特别戳心的场景:梁乡站在紫禁城的角楼上,看着下面川流不息的人力车,突然对身边的仆人说:”你说,咱们大清的太阳,是不是真的要落山了?”那个老仆人吓得直接跪下了。
武昌起义那会儿,这几个人阴差阳错全凑一块儿了。杨凯之带着敢死队攻打总督府,李人骏却奉命带着新军来镇压。枪声响起的时候,谢菽红正在不远处的医院里给伤员包扎,而梁乡——这个曾经的八旗子弟,此刻正在电报局里,颤抖着手给各地的宗室发密电,劝他们”顺应大势”。最讽刺的是,当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时,杨凯之和李人骏这两个老同学在硝烟里认出了彼此,一个举着枪,一个握着刀,却谁都没敢先动手。
制作组这回真是下了血本。光是为了拍好东京留学的戏,就硬是在无锡搭了条”日本街”,连路边摊的关东煮都要跟历史照片对得上。李人骏那身新军制服,袖口的铜扣都是照着博物馆藏品复刻的。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谢菽红每次出场穿的衣服,料子都会比上一场更粗糙——这是在暗示她把嫁妆钱都贴补到革命活动里去了。
看着这群年轻人在银幕上横冲直撞,你会不自觉地想:要是把我扔到那个年代,我会是梁乡那样左右为难的改良派?还是杨凯之那样不计后果的革命党?也可能像李人骏,明知道上司是错的,却还得咬着牙执行命令。这部剧最狠的地方就在这儿,它不给你标准答案,就让你看着这些有血有肉的年轻人,在时代的大浪里扑腾,有人游上了岸,有人永远沉在了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