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传承艺术,吸引年轻观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水袖甩进银幕:戏曲电影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老祖宗的手艺
最近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龙凤呈祥》《霸王别姬》这些戏曲电影居然排进了热门场次,你敢信?我朋友抢票时候还抱怨说系统卡得跟春运似的。更让人意外的是,放映厅里坐着的不少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举着手机拍程派水袖的慢镜头,散场时候还在讨论青衣的卧鱼动作比抖音网红舞蹈好看多了。
这事儿要放在二十年前简直不敢想。记得我小时候跟着爷爷看戏曲频道,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能把人急死,恨不得把遥控器抢过来换台。可现在《白蛇传·情》在B站上的弹幕能厚得把画面遮住,年轻观众们为了粤剧演员曾小敏的一个鹞子翻身刷满屏”awsl”。这种变化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是戏曲电影人折腾了上百年的”进化史”。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的《定军山》,说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其实就是把谭鑫培老爷子的京剧表演原封不动怼在镜头前。那时候的摄影师估计连机位都不会换,全程固定镜头拍下来,跟现在大学生拍课堂汇报视频一个水平。梅兰芳1948年演的《生死恨》倒是有了点进步,知道用彩色胶片了,可布景还是戏台子那套”一桌二椅”,看着跟舞台纪录片似的。
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那帮人突然开窍了——既然电影能带着观众上天入地,干嘛非要把戏曲捆在舞台上?于是越剧《红楼梦》里,王文娟演的林黛玉真就走出潇湘馆,在实景的花园里葬花。镜头推上去给特写时,观众第一次看清了戏曲演员眼里含着的那包泪。京剧《尤三姐》更绝,导演用蒙太奇把尤三姐自刎和柳湘莲追悔的戏剪在一起,比舞台上轮流亮相震撼十倍。我姥姥当年看这场戏,手绢都能拧出水来。
不过要说真正让年轻人入坑的,还得是这几年那些”不像戏曲的戏曲电影”。《白蛇传·情》里白素贞和小青水漫金山寺那段,电脑特效做出的滔天巨浪里,两个姑娘踩着传统戏曲的圆场步,水袖甩得跟螺旋桨似的。弹幕里都在刷”经费在燃烧”,可导演很聪明,没让特效抢戏——白蛇的兰花指还是标准的戏曲范儿,法海禅杖杵地的力道分明是京剧武生的劲头。这种操作就像给古董花瓶装上了LED灯带,老物件突然就时髦起来了。
现在戏曲电影玩得最溜的,要数那些把内心戏”可视化”的招数。《廉吏于成龙》里有个细节:清官于成龙在油灯下审案时,背后的白布幔突然投影出冤魂的影子。这要搁在舞台上,顶多就是跑龙套的举着牌子写”冤魂索命”,可电影里这么一弄,不用台词观众就懂了角色内心的天人交战。还有《安国夫人》里梁红玉擂鼓战金山,镜头从她流血的虎口慢慢推到充血的眼睛,再切到千军万马的远景——这种情绪递进,戏台子哪做得出来啊?
当然也有人瞎折腾。去年某部新编京剧电影非要把孙悟空和紫霞仙子的爱情戏拍成漫威特效,金箍棒挥起来跟激光剑似的,结果老戏迷骂”毁经典”,年轻人嫌”土味科幻”,两头不讨好。就像中国戏曲学院某位教授吐槽的:”你不能为了让年轻人喝咖啡,就往龙井茶里倒浓缩啊。”
现在最会玩的是那些”戏曲爱豆”。粤剧演员曾小敏在《白蛇传·情》里有个哭腔转抖音神曲的跨界视频,在年轻人当中炸了锅。其实人家专业着呢——哭的时候眼妆丝毫没花,因为用的是戏曲传统的”抿泪”技法,但眼泪在4K镜头下晶莹剔透的程度,可比偶像剧里滴眼药水真实多了。这种既专业又网感的操作,才真能让年轻人明白:老祖宗的手艺不是化石,是能跟着时代呼吸的活物。
下次要是再看见染着蓝头发的小姑娘在电影院跟着京剧鼓点抖腿,千万别惊讶。戏曲电影这艘老船,正借着新技术的东风,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渡到传统的彼岸。只不过现在的摆渡方式,变成了IMAX银幕上的8K超清画面,配上杜比全景声的檀板笙箫——这谁能扛得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