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达拉》:援疆故事,全国银幕绽放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戈壁滩上开出的白色梦想
六月的烈日炙烤着新疆广袤的戈壁滩,空气中弥漫着沙土的气息。就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却孕育着中国最优质的棉花。电影《阿克达拉》——这个名字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白色的原野”——将于2024年6月21日在全国院线上映,为我们讲述这片白色原野背后的动人故事。
影片改编自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小说《援疆干部》,由张忠执导。故事从老一辈援疆人开垦棉田讲起。李雪健饰演的老一辈建设者,在漫天风沙中挥汗如雨,用双手在戈壁滩上开垦出一片片棉田。镜头里,他们顶着烈日,弯着腰在田间劳作,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浇灌出了希望的嫩芽。那时的棉花种植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产量低、品质不稳定,但正是这些开拓者的坚守,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光流转,新一代援疆干部接过了接力棒。吴军饰演的年轻干部带着现代农业技术来到这片土地,与当地群众一起探索科技助农的新路子。影片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年轻的援疆干部蹲在棉田里,手把手教维吾尔族老农使用新型滴灌设备。老农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触碰着那些精密仪器,眼神中既有好奇,也有怀疑。但当第一滴水精准地滴在棉苗根部时,老人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阿克达拉》的镜头语言极具诗意。导演张忠用细腻的影像展现了戈壁到绿洲的变迁:从漫天黄沙中倔强生长的第一株棉苗,到后来一望无际的白色棉海;从简陋的土坯房到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从最初的语言不通到后来各族群众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这些画面不仅仅是场景的转换,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影片中有一个特别打动人心的细节:每到棉花丰收季节,各族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帮忙采摘。镜头扫过棉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兄弟姐妹们一边劳作一边说笑,孩子们在棉垛间嬉戏打闹,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这些日常生活的片段,胜过千言万语,展现了最真实的民族团结。
主演李雪健和吴军的表演堪称影片的灵魂。李雪健将老一辈援疆人的坚韧与质朴刻画得入木三分。有一场戏是他站在自己开垦的第一块棉田前,抚摸着已经泛黄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几十年来棉花产量的变化。没有过多的台词,但眼神中流露出的自豪与欣慰,让观众瞬间读懂了一代人的奉献。吴军则完美诠释了新时代援疆干部的朝气与智慧,他饰演的角色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在保留老一辈精神的同时,为当地带来了新思路、新技术。
影片的音乐也值得一提。悠扬的都塔尔琴声与现代化的配乐巧妙融合,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充满了时代气息。特别是在棉花丰收的场景中,欢快的节奏与漫天飞舞的棉絮相得益彰,让人忍不住想跟着音乐起舞。
《阿克达拉》目前已经在陕西、广东、福建、云南、新疆、北京等地进行了点映,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很多人表示,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援疆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以及各族群众之间水乳交融的情感。
当银幕上出现最后一幕——洁白的棉花在蓝天下随风摇曳,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在棉田边追逐嬉戏——观众们会明白,这片白色的原野不仅仅孕育着优质的棉花,更孕育着民族团结的希望和家国情怀的传承。正如导演张忠所说,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家国扎根”的深刻含义:无论来自哪里,只要心系这片土地,就能在这里生根发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