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再战》首映 莱昂纳多瘦身后风采依旧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在当代电影工业的宏大图景中,当一位以作者性著称的导演获得前所未有的巨额投资,其创作成果必然引发广泛关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这位曾以《血色将至》《大师》等作品奠定其大师地位的导演,于近期推出了他职业生涯中成本最高的电影《一战再战》。该片改编自托马斯·品钦1990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葡萄园》,这一组合本身就已构成一个文化事件。品钦的作品素以结构复杂、意象密集和叙事迷宫著称,而安德森恰好是少数几位能够将文学性视觉化的导演之一,他们的合作无疑点燃了影迷与文学爱好者的双重期待。
影片的故事核心围绕一群昔日的革命者展开,他们曾经活跃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文化浪潮中。当消失了十六年的邪恶敌人——一个名为“库普兰的默克斯”的神秘组织——重新浮出水面,这些早已散落各方、试图过上平凡生活的前激进分子被迫重新集结。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营救其中一位成员的女儿,这个设定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债务巧妙交织在一起。通过这样一个救援任务,影片探讨了时光流逝对理想主义的消磨,以及当过去阴影再度降临,人们如何面对自己曾经的信仰与选择。
在演员阵容方面,影片汇聚了当今好莱坞极具分量的一批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主角鲍勃·弗格森,一位“不知所措”的糙汉父亲,同时也是前“法国75民兵”组织成员。这一角色延续了迪卡普里奥近年来偏好的复杂中年男性形象,既有粗犷外表下的脆弱,又有为父则刚的坚韧。与他搭档的西恩·潘和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同样饰演前革命者,他们各自带着岁月的痕迹和未愈合的创伤重返战场。天雅娜·泰勒则饰演被绑架的女儿,她的表演为这部充满男性气质的影片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好莱坞首映礼上,阿德里安·布洛迪、格温多兰·克里斯蒂以及莱昂纳多的未婚妻维多利亚·切蕾蒂等明星的出席,进一步印证了这部影片在业界受到的瞩目程度。
从制作层面来看,《一战再战》体现了安德森对传统电影工艺的执着坚守。影片使用VistaVision摄像机以35毫米胶片拍摄,这一技术选择不仅赋予了影像独特的质感和景深,也是对经典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的致敬。VistaVision格式以其高分辨率和更少颗粒感著称,曾在《后窗》《眩晕》等希区柯克经典作品中大放异彩。安德森的选择显示了他对电影物质性的珍视,在数字拍摄几乎一统天下的今天,这种坚持本身就具有某种文化宣言的意味。而1.4亿美元的制作成本,不仅远超过他此前最昂贵的电影《大师》的预算,也使《一战再战》成为近年来少数获得如此高额投资的作者电影之一。这笔资金可能被用于重建多个历史时期的场景,以及完成复杂的动作序列,同时也能支撑起全明星阵容的片酬。
影片的上映策略同样值得关注。全球首映于当地时间9月8日在好莱坞举行,这一时间点巧妙地位于威尼斯、多伦多电影节之后,颁奖季开始之前。北美定档9月26日,中国内地则于10月17日上映,这样紧凑的全球发行计划显示了制片方对影片市场表现的信心。考虑到品钦作品在中国读者中的小众地位,这部改编作品能够如此迅速地引进内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德森和迪卡普里奥在国际影坛的号召力。
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从来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尤其是品钦这样的作家,其文字游戏、文化指涉和多重叙事线索往往被视为“不可改编”的典范。《葡萄园》作为品钦较为后期的作品,虽然不像《万有引力之虹》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但仍然包含了品钦标志性的阴谋论、文化批判和历史反思。安德森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保留原著的文学品质,同时创造出一部能够吸引广大观众的商业电影。从已有信息来看,他似乎选择了将原著中“父女关系”和“复仇”元素前置,以此作为观众进入品钦复杂世界的入口。
《一战再战》的出现恰逢一个社会思潮分化的历史时刻,全球范围内对激进主义和政治变革的讨论再度升温。影片中那些曾经试图改变世界的革命者,在中年危机与时代变迁中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这一主题无疑会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当理想遭遇现实,当集体行动让位于个人责任,这些角色所面临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喻。安德森通过这个关于过去与现在交织的故事,或许正是在追问: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坚持信念意味着什么?个人行动又如何能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找到其意义?
从更广阔的电影史视角来看,《一战再战》延续了美国电影中对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持续反思。从《逍遥骑士》到《阿甘正传》,从《天气预报员》到这部新作,美国电影人似乎从未停止对那个充满激情与混乱时代的回顾与解读。安德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不简单浪漫化那个时代,也不全然否定其价值,而是以更为复杂的视角审视理想主义遗产在当代的延续与变异。这种历史纵深感的加入,使得《一战再战》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类型片,成为一部关于时间、记忆和历史责任的严肃作品。
在电影市场日益被超级英雄系列和流媒体内容主导的今天,像《一战再战》这样兼具文学底蕴、作者表达和商业规模的影片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测试了一位作者导演在获得顶级资源后的创作极限,也试探了当代观众对复杂叙事和历史反思的接受程度。无论最终的评价如何,这部电影已经凭借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野心,在2024年的电影图谱中占据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