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新人导演崛起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叶一云缓步走过威尼斯的回廊,亚得里亚海的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拂过她的发梢。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托大单元展映现场,她的导演处女作《上下来去》(The Sound of Flames)正在银幕上绽放。这部由田壮壮监制、李屏宾掌镜的作品,承载着她从演员到导演的十年蜕变。2008至2018年间,她在《失恋33天》《刑警队长》等作品中诠释他人,而今终于完成从表演者到创造者的转身。
影片的种子早在中央戏剧学院求学时就已埋下。虽然毕业于导演系,命运却让她先走上演员的道路。“每次在片场看着监视器后的导演,内心总有个声音在提醒:那里才是你该在的位置。”她在北京东四环的工作室里回忆,窗外梧桐叶正沙沙作响。那些年她不断积累素材,将蒋韵小说《完美的旅行》与加缪《鼠疫》的人物设定融汇重构,2017年完成剧本初稿时,书架上西方文学经典与《西游记》《红楼梦》早已被翻得卷边。
红色成为影片最强烈的视觉符号。李屏宾的镜头下,红色时而如暗夜中的火苗,时而如天际的晚霞,与英文片名《The Sound of Flames》形成精妙互文。“如果黑夜里没有霞光,就只能燃烧自己。”叶一云引用茨维塔耶娃的诗句解释这个意象。在她看来,火焰既是毁灭也是新生,恰如个体在集体洪流中保持独特性所需的勇气。这种思考源自她自幼对“集体正确”的质疑——当所有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时,总有人需要停下来思考这是否是唯一的方向。
田壮壮的加盟见证着艺术传承的动人时刻。最初邀约被婉拒时,叶一云没有放弃,她带着修改七次的剧本再次登门。老导演最终被这个年轻同行的执着打动,不仅出任监制,更破例参演。“他给予完全的创作自由,从不在片场指手画脚。”这种尊重让叶一云在片场同时驾驭导演、编剧、主演乃至插曲作词的多重身份时,始终保持着创作的主心骨。
影片中舞台剧元素的运用形成独特的间离效果。角色时常跳出情节直面观众倾诉,这种形式感强烈的处理方式,与李屏宾“内敛克制而内含深情”的摄影风格形成奇妙共振。在某个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里,主人公在红色帷幔间徘徊,诗句与对白交织,构建出虚实相生的美学空间。这种创作选择根植于叶一云对戏剧本源的回归——在她看来,电影不应只是现实的复刻,更该是诗意的提纯。
威尼斯电影宫的掌声响起时,叶一云想起剧组在山西古县城拍摄的夜晚。零下十五度的气温里,摄影机在古城墙上捕捉最后一场戏,呼出的白气在灯光下如同飘散的火焰。此刻这些影像正穿越重洋,在威尼斯的水波间激起涟漪。对于国内上映后的市场反响,她显得异常平静:“拍电影就是一场修行。”这句话道出她将创作视为精神修炼的笃定。
从诠释他人文本到构建自我世界,叶一云的转型轨迹恰似影片主题的映照。当电影工业愈发注重票房与流量时,她固执地守护着艺术的纯粹性,如同片中那些在庸常生活中坚持吟诵诗歌的角色。监视器前的她不再是十年前那个等待导演指令的演员,而是用镜头书写哲思的作者——每一个画面调度都在追问:当集体浪潮席卷而来,个体该如何守护内心的火焰?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上下来去》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上下求索间保持去留从容,在万众喧嚣中听见火焰燃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