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涛执导《武汉1938》正式开机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武汉1938》已经正式开机,这部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具体聚焦于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前夕的历史时刻。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节点,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命运都悬于一线。影片由武汉塞娅星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出品,导演郭洪涛与编剧王琳携手,试图通过银幕重现那段交织着绝望与希望、毁灭与新生的岁月。主演阵容包括了经验丰富的演员史可,她将在片中担纲重要角色,同时青年演员王森浩也将参与演出,为这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注入新鲜血液。值得注意的是,王森浩近期演艺活动较为活跃,其参演的另一部都市题材剧集《有戏》也在今年较早时候完成了拍摄工作。
影片的叙事主线围绕两个在战火中坚守的群体展开。其一是《新华日报》的编辑记者们。在炮火连天、局势日益危急的环境下,他们选择留在岗位上,利用手中的笔和印刷机,持续不断地发出声音,传递前线的战况,记录日军的暴行,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报纸的每一篇报道、每一句评论,在当时都成为了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是黑暗中不灭的灯火。另一个主线群体则是一个活跃在武汉街头的儿童剧团。这些年纪尚小的孩子们,以他们稚嫩却充满力量的歌声,演唱着激昂的抗日歌曲,用艺术的形式唤醒民众,凝聚人心。他们的身影穿梭于硝烟弥漫的街头巷尾,他们的歌声成为了那个特殊时期一道独特而感人的风景。
更为重要的是,影片的剧情将这两个中国群体与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的事迹紧密联系了起来。白求恩,这位来自加拿大的著名外科医生,以其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不懈的医疗援助,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影片《武汉1938》中,他的故事将与《新华日报》的编辑们、儿童剧团的孩子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幅国际力量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共同守护人性希望与生命火种的壮丽画卷。这种叙事安排,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自身的顽强抵抗,也凸显了在那个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跨越国界的同情、支持与合作。
在艺术表现上,《武汉1938》做出了一个颇具地方特色和写实追求的决定:影片将采用武汉本土方言作为主要表演语言。这一选择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地域沉浸感。方言的运用能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武汉的社会氛围、市井生活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阴影下的情感状态。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构建时代背景、塑造人物性格、传达地方文化特质的重要手段。通过方言对白,影片中的人物将更加鲜活、立体,他们的喜怒哀乐、恐惧与勇敢,都将以一种更贴近历史原貌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得那段八十多年前的历史不再遥远和抽象,而是充满了可感知的温度与细节。
一九三八年的武汉,作为战时临时首都,一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也经历了最为严峻的考验。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它的结局深刻影响了整个战局的走向。《武汉1938》选择这个时间点和这个地点,正是要捕捉这段历史中最具张力和代表性的片段。影片不仅要表现外部的战争场面与残酷性,更要深入挖掘在极端环境下,不同身份、不同国籍的人们如何坚守各自的岗位与信念,如何通过新闻、艺术、医疗等不同形式的斗争,共同维系着文明的底线和未来的希望。
对于主演史可而言,参与这样一部历史正剧,无疑是对其演技的又一次挑战和升华。她需要深入理解角色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准确把握人物在生死考验面前的心理变化与精神内核。而青年演员王森浩的加入,则代表了新一代演员对历史的重温和传承。通过饰演那个年代的青年角色,他需要体会在国难当头之际,年轻一代所承担的责任与展现的勇气。导演郭洪涛和编剧王琳的任务,则是如何将这些真实与虚构的人物、事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创作出一部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备戏剧感染力,同时兼具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的诚意之作。
最终,《武汉1938》旨在通过对其核心群体——坚守舆论阵地的新闻工作者、以艺术抗日的孩子们以及无私奉献的国际友人——的细致刻画,向观众展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人性的光辉也未曾熄灭。那种对于真相的追求、对于家园的热爱、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跨越民族的大爱,共同构成了抵御侵略、赢得胜利的深层力量。影片不仅是一次对过去的历史回顾,更希望引发当代观众对于和平、责任、勇气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思考。当武汉方言在影院中响起,当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被娓娓道来,观众将被带回到一九三八年那个决定性的夏天,亲身感受在绝望中播种希望、在废墟上坚守信念的动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