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胜利》特辑: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回顾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十四集系列特别节目《我们的胜利》。该系列节目分为《电影中的抗战烽火》与《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两大部分,自即日起至九月十日,每晚二十二时与观众见面。节目旨在通过光影艺术这一独特载体,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记忆,传承历久弥新的抗战精神。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电影及其配乐以其强烈的感染力,成为记录历史、唤起共鸣的重要媒介。此次特别报道的《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部分,正是选取了十首诞生于烽火岁月或反映抗战主题的经典电影歌曲作为叙事线索。节目将深入挖掘这些旋律背后的创作故事、历史语境,并融合人物访谈、音乐分析与电影片段赏析,多维度、深层次地解读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与精神力量,带领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回望全民族共同书写的救亡图存史诗。
系列节目的首期,便将目光投向了那首刻入每一个中国人血脉深处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如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的旋律响彻神州大地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然而,回溯其源起,它正是民族危亡关头迸发出的最强音。这首歌曲创作于一九三四年,是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其时,“九一八”的炮火已震碎了东北的宁静,“一·二八事变”的硝烟又在上海弥漫,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其中的左翼电影运动更是肩负起以艺术唤醒民众、鼓舞斗志的使命。
《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田汉与聂耳,正是左翼文艺阵线的杰出代表。田汉作为剧作家,其作品始终贯穿着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充满了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凛然正气。而年轻的音乐家聂耳,不仅富有才华,更怀揣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他甚至有过短暂的从军经历,对战场有着切身的体会,立志要创作出能够振奋民族精神的战歌。电影《风云儿女》讲述了知识分子从彷徨到觉醒,最终毅然走向抗日战场的的故事,其核心正在于号召全体民众,尤其是知识青年,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洪流之中。
关于这首伟大歌曲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激情与传奇色彩。据史料记载,田汉在创作电影剧本梗概时,于激情澎湃之中,几乎是下意识地在那张小小的香烟衬纸上,挥笔写下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凝聚了亿万同胞心声的诗句。聂耳在得知需要为影片创作主题曲后,主动找到夏衍,强烈要求承担谱曲任务。他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被歌词中奔涌的爱国热情所深深感染,仅用了短短几天时间,便拿出了那首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的曲谱初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聂耳在谱曲过程中,对原歌词进行了画龙点睛的修改。他在结尾处,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创新性地处理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通过重复与斩钉截铁的收束,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冲击力、节奏感以及一往无前的决绝气势。
《风云儿女》一经上映,《义勇军进行曲》便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它那激昂的旋律、铿锵的歌词,道出了积压在国人心头的悲愤与渴望,发出了不愿做亡国奴的怒吼,成为了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奔赴前线、浴血奋战的时代号角。其影响力超越了时空,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之际,被正式确定为代国歌,后于二零零四年庄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其作为国家象征的崇高地位。从此,《义勇军进行曲》不再仅仅是一首电影歌曲,它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尊严、自信与爱国热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
时至今日,这首诞生于血火之中的歌曲,其精神内涵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它所高扬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勇于抗争的核心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教育与精神滋养。无论是在国际赛场上见证国旗升起,还是在庄重的国家典礼上,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总能瞬间唤起全体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最庄严、最激动的情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我们的胜利》特别节目通过对《义勇军进行曲》以及其他九首经典抗战电影歌曲的深度解读,不仅是在回顾一段用血与火铸就的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节目通过凝固在胶片上的烽火岁月与流淌在旋律中的爱国热情,力图让观众深刻理解历史的厚重,铭记来之不易的胜利,从而将那份永不熄灭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以电影艺术的形式留存民族的集体记忆,镌刻伟大的胜利,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