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刘劲追忆抗战光影史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随后,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驻守在此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在佟麟阁将军“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号召下,奋起抵抗。卢沟桥,这座见证了八百年历史的古桥,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象征。当时传唱的《卢沟桥歌》中“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的歌词,真切反映了中国军人誓死保卫国土的决心。这座石桥不仅连接着永定河两岸,更连接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着中国人民“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
随着战事的发展,一九三八年春,山东台儿庄地区爆发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以落后的装备对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池峰城师长率领的第三十一师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城墙反复易手,阵地上尸横遍野。中国士兵们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坦克的进攻,有的战士身绑手榴弹钻入敌坦克底下与之同归于尽。经过近一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这场胜利不仅重创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后来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真实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惨烈与中国军民的英勇,让后人得以窥见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在敌后战场,一九四零年,八路军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百团大战。当时,日军在华北地区推行“囚笼政策”,通过修建碉堡、封锁沟、公路网等手段,企图分割、围困抗日根据地。为打破这一困境,彭德怀、左权等领导人指挥八路军一百零五个团,在华北广大地区对日军交通线和战略设施发动大规模破袭战。这场战役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战士破坏铁路、公路,拔除日军据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战略部署。百团大战不仅重创了日军,更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电影《百团大战》通过艺术手法,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和普通战士的英勇牺牲。
这些战役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佟麟阁将军“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铮铮誓言中,体现在台儿庄守军以血肉之躯抵抗钢铁洪流的壮烈中,也体现在八路军战士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敌后作战的坚韧中。这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血性与尊严,是从将领到士兵都用生命捍卫国土与和平的担当。
通过《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等影片,这些历史得以真实再现,英雄精神被永久铭记。这些作品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更传递着历史的启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视和平、传承民族气节。在当今时代,抗战精神依然具有深刻的价值。它提醒着人们,在国家发展道路上仍会遇到各种挑战,需要继承那种不畏强敌、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担当,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坚定前行,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需要共同珍惜;民族的尊严,需要坚决捍卫。这种精神的传承,既是对先烈的最好告慰,也是对后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