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传承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精髓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老祖宗的生态智慧,今天还能用吗?
说到环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北欧的极简生活、日本的垃圾分类,或者欧美国家的环保游行。但其实咱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生态智慧,一点也不比他们差。最近看了一部讲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纪录片,里面那些古人对待自然的法子,现在想想还真是挺有道理的。
记得片子里讲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在原始社会那会儿,咱们祖先看见打雷闪电、山洪暴发,直接就跪了——那是真跪啊!他们把自然现象当成神灵崇拜,搞各种祭祀活动。现在看可能觉得迷信,但你想啊,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心,反而让他们不敢随便破坏环境。就像现在有些少数民族的神山圣湖,正因为被当作神灵供奉,千百年来都没人敢去乱砍乱伐。
到了农业社会就更绝了。纪录片里展示了四川都江堰,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搞的这个水利工程,到现在还在用。他们不是简单地把河水拦住,而是懂得”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既防洪又灌溉。这种”天人合一”的搞法,比现在某些地方动不动就”人定胜天”的蛮干强多了。还有江南的桑基鱼塘系统,塘里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粪喂鱼,整个一循环经济啊!这不就是现在说的生态农业吗?
不过片子也说了,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画风就变了。有个镜头对比特别强烈:一边是《天工开物》里记载的传统造纸,用的是树皮、破布这些边角料;另一边是现代造纸厂的大烟囱呼呼冒黑烟。古人知道”斧斤以时入山林”,砍树要挑时候;现在某些企业可好,恨不得把整座山都给剃平了。纪录片里有个老农说:”以前我们村头那条河,夏天小孩都在里头洗澡,现在连牛都不敢下去喝水。”这话听着真扎心。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片子里重点讲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打实的改变。比如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把农村的臭水沟都变成了小公园。我老家那边就有条河,前些年还是条”牛奶河”(因为上游造纸厂排污),现在居然能看见白鹭了!这种变化,不就是把古人”仁民爱物”的思想给现代化了吗?
纪录片还专门用一集讲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云南哈尼族的梯田,靠着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种了一千多年都没把地种坏;蒙古族的草原轮牧,让草场能休养生息;苗族的”议榔”制度,谁乱砍树全村一起罚他。这些土办法背后,都是活生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啊。
最让我意外的是,古人在环保立法上居然那么先进。片子提到《秦律》里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就是春天禁止砍树;《大明律》更狠,在皇家陵园偷砍一棵树直接”杖一百,徒三年”。现在有些地方盗伐林木的处罚,还没古人严呢!还有宋朝设立的”河渠司”,专管水资源分配,跟现在的水利局差不多。这些制度设计,放在今天看都不过时。
当然啦,片子也不是光说好听的。它提到现在有些地方搞生态建设,把古树名木砍了种草坪,把天然河道改成水泥渠,美其名曰”美化环境”。这不就跟古人”道法自然”的理念反着来吗?有个专家在片子里说得好:”传统生态文化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要用起来的活智慧。”
看到最后,我就在想:咱们现在天天喊着要环保,要可持续发展,其实答案可能早就写在老祖宗的智慧里了。不是说要回到过去,而是把这些好理念用现代方式传承下去。就像片子里说的,云南有个村子,既保留着传统的”神林”祭祀,又搞起了生态旅游,老传统和新发展一点都不冲突。这不正是”创造性转化”的最好例子吗?
对了,片尾有个镜头特别打动人:一群小学生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用芦苇编篮子,老人家一边编一边说:”现在塑料袋子用着是方便,可埋在土里一百年都烂不掉。我们这芦苇筐,用坏了往地里一扔,来年还能当肥料。”孩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突然有个小男孩喊:”这就是循环经济!”你看,传统的种子,这不就在下一代心里发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