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火爆中国上映,斩获佳绩!然而印度对其掀起批评风暴,究竟为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成绩亮眼,口碑也两极化。有人认为它的叙事结构冗长而无聊,但更多观众却被导演精心设计的视听效果和强烈戏剧性所震撼。这在传记题材电影中极为罕见。然而在印度上映后,这部电影却引起了批评的浪潮。
其中,奥本海默在做爱时吟诵《薄伽梵歌》的镜头让右翼政客们极度不安,认为这是对印度教徒信仰的攻击,等于对印度教社群发起战争。近年来,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甚至引发了改名风波。印度国民党执政以来,印度国内印度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升温。最近,印度总统府邀请各国领导人参加G20峰会晚宴时以“婆罗多”总统而非“印度”总统的名义。在印度古代梵剧《沙恭达罗》中,婆罗多是中国读者熟悉的梵剧《沙恭达罗》的主人公之子,他的国家就是“婆罗多国”。后来,印度人就以此称呼自己的国家。但由于印度古代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婆罗多国”所指的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因此,它更像是一个文化心理概念而非明确的国家地理概念。
相反,中国从唐朝开始,就使用“印度”这个读音来称呼印度。《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在印度的遭遇并不出人意料。奥本海默是一位蜚声国际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对印度文化情有独钟。早在哈佛和剑桥求学时,奥本海默就对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智力探索从不囿于某一特定专业和方向。这种性格特点对他后来成功领导实验室、组建原子弹研发团队以及管理研究院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本海默对梵文的兴趣始于他在伯克利期间,他跟随梵文教授阿瑟·赖德学习梵文并研读《薄伽梵歌》。《薄伽梵歌》以其质朴的语言艺术、深邃的宗教哲学内涵和典雅的诗歌形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印度人。它关注的问题超越了时空限制,深埋着人类对宇宙和自身永恒的困惑。
《薄伽梵歌》用问答对话的形式,探讨了宇宙的本质、人生的终极目的和人类解脱的途径。在阿周那和黑天之间的对话中,表象一层层剥离,思考一步步深入,真相一点点揭开。《薄伽梵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本质在于行动,而行动不应受欲望和结果的束缚。只有超脱于利害得失,履行个人义务和职责,才能获得解脱。
在电影《奥本海默》中,奥本海默在做爱时吟诵《薄伽梵歌》的镜头更像是对奥本海默对印度文化的一种致敬。这部电影试图通过展现奥本海默与印度文化的深刻联系,展现一个非凡科学家对文化的追求和尊重。
无论对于中国观众还是印度观众来说,《奥本海默》这部电影都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同时也通过反思宇宙和人类永恒问题的方式,对观众产生了深刻的震撼。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思考和触及灵魂的探索,这部电影在两个国家的观众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化,都应该追求宽容和尊重。这部电影所引发的争议,也提醒我们在接纳和理解不同文化时的需谨慎与敏感。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增进友谊和合作。这也是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